李欣朔
摘 要 在各產業通信需求的促進下,計算機科學技術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并成為了當前人們在工作、學習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隨著李克強總理對“互聯網+”這一概念的的提出,計算機科學技術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并實現了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高度融合。本文圍繞有關互聯網+時代的基本概述、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互聯網+時代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未來展望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對“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筆者自己的見解,希望能夠對今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建議。
關鍵詞 互聯網+ 計算機科學技術 發展趨勢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最新發展形態,同時也是互聯網思維深入實踐的成果之一,它對于社會經濟形態具有較大的推動力,為我國各項產業的改革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條件。從通俗意義上理解“互聯網+”,其實就是指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之間結合。但是深入理解后可以發現,這里所說的結合并不是指單純的疊加,而是借助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使互聯網行業以及傳統行業中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進行有效配置,形成一種全新的社會形態。
1有關互聯網+時代的基本概述
互聯網技術在近幾年呈現出飛躍式發展趨勢,對人類的生存方式以及生產方式長生了極大的影響。“互聯網+”計劃是由我國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人大代表會中提出的,該計劃的提出旨在促進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化主要技術與制造產業的結合,引領電子商務以及互聯網金融朝著更健康的方向持續發展,將聯網企業作為引導各個行業向前發展的先鋒企業,實現互聯網產業的全球化覆蓋。計算機科學技術是互聯網技術的核心內容,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并決定著人類未來的發展,因此對互聯網+時代下的計算機科學技術進行研究對整個國家、社會甚至是人類都具有極大的意義。
2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世界上首臺計算機被命名為“ENIAC”,它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由美國軍方研制而成,主要作用在于對導彈發射軌道數據進行精確計算,以增強美國軍方實力。“ENIAC”計算機體積龐大、運算速度慢且運行成本極高,因此主要為美國軍事專用計算機,在民用領域涉及較少。在后續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啟用政府及科研機構的力量投入計算機科學的研究當中,逐漸實現了計算機科學技術向民用領域的發展。全球第一臺民用計算機出現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由IBM公司研制而成,這臺計算機的問世意味著計算機科學技術開始正式邁向民用及商用領域。相比于四十年代研制的以軍事為主的計算機來說,新一代的計算機在體積、硬件成本、運算速度方面均有極大地改善。
3互聯網+時代中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未來展望
3.1向精細化計算方向發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計算機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意味大規模集成電路必須確保高度精密性,以實現計算機的高速運算。全球文明的INTEL集團,計算機芯片的集成度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已實現了1.3萬倍的提升。當然,隨著芯片集成度的不斷提升,能耗墻問題也日益突顯出來,現階段采用的CPU\CPU異購協同計算以及異構混合體系結構,對于電路集成化處理具有極大的推動性,能夠輔助計算機處理各種要求較高的數據。
3.2向普及化方向發展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各個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到目前為止,基本沒有企業能夠在脫離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條件下開展工作,可見信息系統在現代化社會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研制一款面向大眾、適用于大部分領域的計算機成為了一項緊迫任務,這種計算機具有低成本與低功耗的特征。這種計算機技術的研發能夠為低能耗計算機技術打下有力的基礎,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可以促進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自身發展。這項技術無論是在科學研究、國防安全還是基本的工作學習方面,都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3.3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智能化是現代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高科技產物,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互聯網+”這一要求的提出也意味著國家建設將朝著智能化方向進一步發展。例如2008年,上海市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中新增了無線城市建設項目,無線網絡成為了“水、電、氣、交通”以外的第五大城市基礎設施。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科學技術在“互聯網+”時代中呈現出更加活躍的發展趨勢,“互聯網+”策略是推動計算機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革新的力量。我們應充分把握好“互聯網+”時代所提供的機遇,并積極應對迎面而來的各種挑戰,加速互聯網行業與我國傳統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信息化、互聯網、傳統產業的一體化局面。
參考文獻
[1] 歐陽日輝.從“十互聯網”到“互聯網十”—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5,(10).
[2] 張云泉,袁國興,孫家爬,張林波中國高性能計算機TOP100十周年回顧與展望[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34).
[3] 王珊,王會舉,覃雄派架構大數據:挑戰、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學報,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