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輝
摘要: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受到傳統農村金融的種種限制,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始終不盡如人意。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勢如日中天,這給農村地區的傳統金融帶來了沖擊,農村中小企業紛紛呼吁要借著互聯網的東風,讓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跟上時代的洪流。另外,農村普惠金融的理念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把這個理念和科技相結合、和互聯網相結合,必將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本文從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出發,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分析互聯網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剖析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問題及對策
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全局,但是從近幾年的形式來看,受到傳統農村金融的種種限制,農村經濟的發展始終未能走上康莊大道。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飛速傳播,互聯網金融也逐步深入到了人民的生活,給陷入桎梏的農村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特別是農村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力量,使農村經濟走上了開放、透明、高效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本文從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出發,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分析互聯網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剖析其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農村經濟發展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金融”其實不像大眾描繪的那么晦澀,它的本質說來就是資金融通罷了,要讓資金流動起來,就需要把閑置的資金投入到資金匱乏的地方去。從步入2013年之后,“普惠金融”這個詞匯就經常在大眾周圍出現,它的概念,簡單來說首先是一種理念,是一種能夠為全社會所有大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服務的金融體系。普惠金融具有深刻的內涵,它的主要目的是為比較弱小的經濟體提供一個平臺,在這個系統的平臺上,所有的客戶不論大小,都有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的機會和權力。
南方基金的總經理楊小松在圓桌論壇“普惠金融與基金業可持續發展”中談到,他認為普惠金融主要有三個特征。首先是普及性,應該讓普惠金融做到最大的容納量,要讓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金融給他們帶來的服務和便利;其次是包容性,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就要有創新,創新就有可能帶來風險,要能夠包容某些失誤。再次是便捷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金融工具使用的主體也逐步擴大,新的龐大的金融消費群體希望能夠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希望無論在何地做何事,都能享受到及時、便利的服務。[1]
(二)互聯網金融的范疇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匯范疇,它是在傳統金融行業的基礎上,融入了互聯網技術,給傳統金融提供了更先進的平臺,把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注入到傳統金融的骨髓中,給其帶來新的活力。憑借互聯網這個全新的工具,傳統金融可以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高效。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不能把互聯網金融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互聯網和金融的物理式結合,而應該理解為在有技術保證的、安全的互聯網技術平臺上,能夠為人們所便利地使用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
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一直受到傳統農村金融的種種限制,其發展速度始終不盡如人意。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興起、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農村地區的傳統金融帶來了沖擊,農村中小企業紛紛呼吁要借著互聯網的東風,讓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跟上時代的洪流。另外,農村普惠金融的理念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把這個理念和科技相結合、和互聯網相結合,借助互聯網金融普惠覆蓋的范圍更加廣泛、準入門檻設定的更加低、服務的效率更加快捷、交易的成本更加低廉、服務的角度更加多元化的優勢,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2011年我國加入了由發展中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組成的“普惠金融聯盟”[2],和其他國家一起研究推進普惠金融的課題,此后我國推出了一系列的決定、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可以說國家從思想上是把普惠金融的推廣放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上,各級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等諸多的問題。
三、互聯網影響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服務點覆蓋率較低
雖然各村縣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中央的文件,積極推進本地區普惠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但建設的步伐仍然跟不上需要的速度,在2013年的《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目前行政村的助農取款點覆蓋率僅有58.82%,電話轉賬服務點覆蓋率僅有44.7%,農村保險服務點覆蓋率更是低到了3.2%。[3]即便是已經覆蓋的地區,由于收費過高,當地的農民也可能會放棄使用。
(二)線上線下業務融合不緊密
村縣級地區的農民需求量最大的金融服務其實還是現金服務,要加強這項服務,還是離不開線下服務網點的建設,雖然農村地區的一些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對外稱,它們能夠提供“無卡取現”的服務,仍然還是需要用戶把銀行存款通過手機轉到卡上,再到ATM機取現金,而ATM機等物理服務點是不足的,這就說明,即便線上服務發展再快,如果線下服務跟不上,不能實現同步發展,仍然是無功之勞。
(三)未能有效推進農村中小企業貸款
金融發展的地區不均衡,對社會的和平穩定發展是不利的,對中小企業的成長更為不利。目前農村中小企業銀行貸款,仍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成本高等問題。首先,農村中小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時,由于其信用記錄常常存在缺乏或著難以提供的現象,造成銀行沒有辦法判斷這些企業的還款能力,并且居民征信數據的統計是不同部門完成的,行業壁壘造成這些信息無法實現共享;其次,農村中小企業的業務量相對來說較少,銀行對其提供服務所取得的利潤也較小,造成這些企業申請貸款時付出的成本相對較高。
(四)農村普惠金融在農民當中認知度不高
由于農村區域的特殊性,農民所接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農民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接納速度相對較慢,政府的宣傳不夠及時到位。即便將來普惠金融的服務點覆蓋率提高了、服務模式創新增多了,面對“不會用,不能用,不該用”的農民,這些高新的技術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四、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點的覆蓋率
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點覆蓋率的現實,不符合普惠金融的理念,難以做到開放和公平,嚴重阻礙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村縣級政府必須對此引起重視,盡快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擴大本地區金融服務點的覆蓋范圍,加快光纜的布設,加快互聯網硬件升級,對相對收入較低的農民,降低收費標準。
(二)加強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
農村地區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需要提供更多品種的產品,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盡力去滿足農民的切實需要。在推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業務的同時,除了基本的存取支付功能,還應提供咨詢、管理、消費、理財能其他相關服務,并且要讓第三方支付更加便捷,增加互聯網終端的形式,增多服務的平臺,使傳統銀行金融機構和電子商務平臺相互配合,線上線下服務同時發展。
(三)向農村中小企業推廣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由于傳統金融模式不利于農村中小企業貸款,使這些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應該通過互聯網金融開拓中小企業融資的路徑,比如近幾年興起的P2P網絡平臺、眾籌、電商小貸,還有余額寶為首的互聯網理財、以支付寶為首的互聯網支付等[4],都能為農村中小企業融資打開新的思路。相對于傳統金融來說,通過互聯網融通資金,成本顯然要低得多,而且企業不用辦理繁瑣的手續,這就體現了農村普惠金融包容的特性,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務。
(四)政府加強宣傳和培訓
面對無法使用高新技術的農民,互聯網金融企業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為了使農村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開枝散葉,需要村縣級政府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政府應該在群眾中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宣傳,多組織一些免費的培訓活動,讓村民們積極參與、多多學習,盡快掌握互聯網金融的使用平臺。
五、結語
近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各級地方政府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服務點覆蓋率低、線上線下業務結合不緊密、農村中小企業融資難、認知度不高等諸多的問題。本文從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出發,結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分析了互聯網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影響,剖析了其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對農村經濟發展有好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欒漢青.和訊基金網www.hexun.com.2016-3-27.
[2]弓永欽.互聯網助力中國普惠金融發展[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5(01):42-46.
[3]倪丹娉.互聯網金融帶動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J].江蘇商論,2016(21):88-89.
[4]董玉峰,劉婷婷,路振家.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現實需求、困境與建議[J].新金融,2016(1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