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梅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更是中華文化中的藝術瑰寶。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題材,它以精簡凝練的語言,朗朗上口的聲韻,借景抒情的感情表達,意蘊悠長的意境之美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代表。古詩的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是學生學習啟蒙的重要階段,學習古詩能讓小學中年級學生了解古詩這一種文學題材,感受古詩的聲韻美和意境美,了解我國古代人們的生活狀況,學習古人的處事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古詩的熏陶,提高文學涵養(yǎng)。文中筆者將淺析小學中年級學生學習古詩的重要性,分析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出古詩教學的有效措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了解古詩所傳達的情感意蘊。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語文教育;古詩學習;方法;自學;文學素養(yǎng)
古詩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是經久不息、源遠流長的文學寶藏。在小學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普遍選取的是一些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多以五言故事,七言絕句為主,這些詩句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對仗工整,聲韻和諧,富于音韻之美,也能啟示生活。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沉淀的過程,通過不斷加強古詩的積累量,才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從量變達到質變的突出效果,讓學生從古詩的學習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古詩的深遠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為以后更好的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理解文學打好基礎。
一、小學中年級學習古詩的重要性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拼音認讀,積累了一定的識字量,也有了一些語文閱讀的經驗,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而且由于學生的閱歷較淺,想法單純,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古詩的學習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學習古詩對學生的文學積累,個人素養(yǎng)的形成和以后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詩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勞動,古詩從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參考價值的。許多古詩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為主,這些古詩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以《鄉(xiāng)村四月》中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一詩句就生動地描寫了鄉(xiāng)村四月農忙時節(jié),鄉(xiāng)村清新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勞動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躍然紙上,生動鮮活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學習這些古詩時,就是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狀態(tài)的過程,通過短小精煉的詩句,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美好品質和對生活充滿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學習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引導學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養(yǎng)。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在美好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沒有具體深刻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啟蒙尤為重要。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詩中的高潔品格啟迪學生,讓思想教育在春風化雨的過程中悄悄進行。諸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刻苦,“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情等,古詩不僅是文人抒發(fā)情感的媒介,更是表現(xiàn)詩人高尚品質的重要表達方式。通過學習古詩,學生能從實習中了解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學習高尚品質的魅力,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3.促進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氣質。王瀚在《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詩中意境深遠,詞藻華麗,表現(xiàn)戰(zhàn)士出征前酒宴時的酣暢淋漓,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古人征戰(zhàn)的男兒豪邁,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曠達能夠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學氣質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古詩中有文學的語言藝術,有動人的情感表達,有山河壯闊,有人間疾苦、世態(tài)炎涼,有家仇國恨、壯志未酬,古詩的世界是豐富、多元的。學生在學習古詩,積累古詩的過程中,就會將這些精神文化內化為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精神文明修養(yǎng),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巨大轉變。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精神文明建設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古詩的教育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學啟蒙的重要途徑。
二、有效開展小學中年級古詩教學的方法
1.運用情景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小學中年紀的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的心理,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學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進行講解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先介紹詩人的生平背景,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古詩朗誦,觀看與古詩相關的圖片,為學生的古詩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情景,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發(fā),發(fā)散和活躍思維。通過運用情景教學法,可以豐富故事教學課堂的內容,讓課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古詩教學活動的開展。
2.合理安排預習任務,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教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利用課本下面的注釋,提前嘗試古詩翻譯。這一過程就會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古詩的學習不僅要靠老師的講解,更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教育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積累,更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學生在自學中更能激發(fā)出對古詩多元化的理解,這就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做好了鋪墊。學生在聽課時已經對古詩產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更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課堂知識。通過合理的布置預習任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能引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注重詩意解釋一下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古詩本身語言凝練,用字考究,這就給學生理解詩意帶來障礙。另一方面,由于時間的推移,漢語言的發(fā)展環(huán)境與古代的語言環(huán)境存在很大差異,這就導致越多詞的詞性和意思發(fā)生變化。以“妻子”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單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這種詞義的差異也構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講解時,更要側重于古詩翻譯的解釋,讓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古詩的意思,一邊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古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記憶古詩。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詩的內涵,才能更好地進行古詩的積累,將知識內化為自身修養(yǎng)。
三、結語
古詩的學習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注重小學中年級的古詩教育,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實際上,開展小學中年紀的古詩教育,也是對古詩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因此加強小學中年紀的古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潔.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藝術[J].教海揚帆,2016(8):79-80.
[2]程嶺.教師情景化教學理論探源[J].繼續(xù)教育,2011(4):16-19.
[3]戎啟美.淺談小學中年級語文古詩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