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思想品德對于初中生來說不只是一門初中階段的必須課程,更是一生中的必修課。在初中教育中,對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可忽視,抓好初中思想品德中的責任意識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思想品德;責任意識
《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依托課程本身的特性,肩負起責任意識教育的歷史任務,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一、責任意識培養的意義
責任意識是當代社會中公民最應該具備的素質,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責任意識需要靠教育來引導,當教育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受教育者的思想才會成熟,之后才會導致行為的產生。初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肩負著時代的重擔,只有當他們認識到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思品課對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的內容
常言:“認識有多高,行動就有多自覺”。那么責任意識并非與生俱來,只有知道、了解、深知什么是責任意識,才能將之外化為自己的行為,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教育的點播和指導是不可缺少的,初中思想品德蘊涵著豐富的責任意識教育的內容,其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也是有目的的。
1.教育學生對自己負責。教育學生要自尊、自信、自強。自尊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人向前發展的動力,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每個學生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我們自尊是前提,教育學生尊重自己,愛護自己,不要做有損自己人格的事情,更不要向別人卑躬屈膝。對自己負責,能夠做一個腳踏實地,自尊、自信、自強的中學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眼前的事,就讓你成功了一半。
2.教育學生對他人負責。教育學生尊重他人。首先就是尊重父母,現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做事情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從小到大,都是在溫室里和父母的鼓勵下長大的,所以不懂得知恩、感恩,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撥動情感的道德課,首先要教育學生知恩、感恩。當然也有責任去關注他人的自尊,維護他人的尊嚴,這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對他人負責。
3.教育學生對社會負責。今天,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人在履行社會責任,從來不言代價與回報,例如:大山深處孤身支教的許本禹;最難忘也不丟掉良知的季羨林;世上最親郵遞員的王順友等等,正因為他們在不言代價與回報地履行責任,才是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因此教師要從現在教育學生努力勤奮學習,有愛心和奉獻精神,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愛護環境,讓學生知道中學生也是一個社會公民,而且學生作為個人與社會緊密聯系的,這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能對社會負責,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三、通過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具體路徑
作為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品德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做一個敢于承擔責任的人。
1.利用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
要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責任,然后勇于承擔責任,對于初中教師來說,首先應該熟悉教材內容,明確編寫者的寫作意圖。與此同時,在上課之前,教師應結合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中找到契合點,將教材內容充分展現,使自己的授課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教學實踐解決學生責任意識薄弱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應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幫助學生明確不同時期的不同責任。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的主要課程時,教師通過教學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對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規范好自身的行為;在學習八年級的課程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不僅僅要嚴格規范自身,更要學會對他人、集體負責;在學習九年級的課程時,學生有了一定的責任意識,教師則要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要求學生自覺承擔其對社會與國家的責任。
2.應用合理方式,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責任
教師應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承擔責任。思想品德課程的意義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了解思想品德的建設存在的根本意義。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特定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探尋知識重點,由內到外地深刻認識責任,從“要我負責任”到“我要負責任”這一方向轉變。例如,在八年級第一單元中,講的是學生對于家庭的認識。教師在開展這一課時,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讓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其次,在討論到與父母的關系時,可以邀請學生的父母到場,讓學生與父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共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辯論等各種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深刻的道理,這有利于學生發展能力,提高覺悟,在實踐中自覺地履行責任。
3.整合教學途徑,督促學生踐行責任
教師應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整合,讓多種途徑融為一體,讓學生明確怎樣承擔責任。每一種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學科,它既有系統的知識,又必須要求學生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課本中學到的知識。教師應注意把思想品德課內容中的核心部分提煉出來,融入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例如,《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贍養人要經常去看望或者問候空巢老人”,教師可以通過這一新舉措,結合課本中“我愛我父母”這一節內容讓學生懂得為人子女就要孝順父母,明確為什么要孝順父母,以及通過哪些方式來孝順父母,把孝順父母落實到行動上。
作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我們一定要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會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更有凝聚力、生命力、戰斗力,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張露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公民意識教育分析[D].無錫:江南大學,2014.
[2]劉慧.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3]李君茹.思想品德課培養初中學生公民責任意識的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