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王夢涵?周榮麗?唐瑤?徐婷
摘 要:農業是利民之本,江漢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關乎全國糧食安全的戰略要地。隨著社會的發展,污染也不斷加劇,尤其是農村地區。但受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發展模式的影響,我國立法者極少關注農村環境立法。研究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解決途徑,是響應“依法治國”道路的號召,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農業強省的要求。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江漢平原;法律解決途徑
一、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存在的法律缺陷
1.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1)農村環境保護立法空白。環境權是自然人享有適宜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的法律權利。環境污染分為兩種,一種是突發性環境污染,多是重大操作事故引發的;另一種是累積性環境污染,這種污染具有長期性、潛伏性,一旦被發覺后果往往更加嚴重。但我國立法側重于前者,而直接針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則基本沒有或者非?;\統。此外還側重于對點源污染的控制與治理,我國刑法第389條規定“污染環境罪”,該種污染理論上依然屬于點源的范疇,對于面源污染及相關規定,法律中基本沒有相關規定。
(2)江漢平原農村地區的廣大農民環保意識薄弱,鄉鎮企業守法意識差。①農民維權意識薄弱,在農村環境污染糾紛中處于弱勢地位,其環境權利維護更加困難,無法利用已有的法律制度進行維權。這必然會造成環境監管司法的虛置,不利于農村環境監管的司法建設。鄉鎮企業重利益輕環保,近年,大量污染企業遷至城郊、鄉鎮,一方面為鄉鎮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另一方面,給當地環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害。
(3)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①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環保部門缺乏獨立性。地方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是地方各級政府下屬部門,受地方政府直接領導,而不是自行決定環保政策。將環境監管職責定位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處于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一線的江漢平原鄉鎮政府也由于缺乏明確的管理權利和人員而無法發揮其信息收集迅速、監督管理便捷的優勢。
(4)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存在缺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指任何公民、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為了社會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向國家司法機關提起環境訴訟。目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法律中尚未確立,只能依據普通法律規定,擁有環境污染訴訟主體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旁人無權提起訴訟,西方國家往往會降低提起訴訟的門檻,無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也可以就環境問題提起訴訟。
(5)法治部門缺乏強制手段。我國環境保護部門主要是采取限制、命令、審批、禁止等直接管理形式,不像工商、質檢等部門被法律授權可以采取扣押、查封、沒收等強制手段。因此,被處罰后一旦責任人對于行政處罰拒不執行,環境執法部門只能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極大遲延了執法時間,降低了環保工作的效率和執法效果。
(6)訴訟賠償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環境污染案件往往具有涉及人數多、涉案金額大、案情復雜等特點,即使農民群眾在環境維權訴訟中勝訴也很難得到全部賠償。隨著時間的推進,屆時必然會導致賠償無處追尋,損害無人負責的境地。
(7)訴訟時效期限過短。環境糾紛訴訟時效是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受污染損害時起計算。但因為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害具有潛伏性和緩發性,三年的時效期間還是顯得極為不足。
(8)農村產權關系不明,農民保護環境動力不足。依據現代法學理論關于法律主體的假設,法律上的人都是最關心個人利益。江漢平原是典型的農村地區,在我國,國家或集體對于自然資源享有所有權,但開發自然資源所生產的產品或利潤卻通過個人承包為私人享有,單位行政村人變動頻繁,村民土地使用權也隨之變動頻繁,加劇了農村環境狀況的惡化。
(9)法律監督制度不健全。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由環保部門對于環保工作進行統一監督管理,但目前我國環保系統并非是中央垂直管理系統,而是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著地方環保部門的財權、行政權和執法權。
(10)我國法律未賦予民間環保組織應有法律地位。環保組織不僅可以通過宣傳引導公眾的環保意識,還能彌補政府管理的盲點,減輕政府壓力,監督政府依法履行職能,保護民眾的合法環境權益。民間環保組織的誕生是民眾環保意識提升,是主動維護自身權益的產物。
二、江漢平原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在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污染來源方面,學界基本上形成了的觀點。我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方面闡述:
1.從農民的主體性來說:(1)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環保意識。(2)開展環保知識宣傳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根據美國《河川港灣法》有關規定,將政府、企業與公眾之間互幫互助的理念傳承下去,促進資源數據與情報共享系統,及時公布和更新污染的實際情況。政府可以開展公益普法活動,派遣普法人員從宣傳《環保法》入手,將環境數據及現狀及時通知到位,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 、提高農民基層環境問題決策的參與度和監督權。(3)加大培訓力度 ,建立農村環保教育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村鎮環保培訓機制。對農民、各級基層干部 和基層環保技術人員進行環保政策、法規、知識培訓。二是編寫農村環??破兆x物,便于農民群眾熟悉和掌握相關環保常識。
2.將農民環境保護意識和提高農民物質收入結合起來。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從傳統的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提高農民物質收入和環保意識。(雷杰.環境保護中的農民主體性研究.河北大學2014年30頁)
3.統一制定環保規劃條例,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污染。這個可以將環保及法律相關的專家聚集起來,開展研討會,進行環保條例的規劃。
4.構建農村環境管理制度體系。以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工作呈常規化、規范化運行,促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 建立農村環境管理制度 ,防治農村環境污染 。一是建立湖內撤圍和退垸還湖制度。二是建立江漢平原河流水環境管理制度。 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制度,構建環保管理體系 。
5.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建立農村環保民間組織,降低甚至是取消農村環保民間組織的設立門檻,減輕政府管理的壓力,將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更好地改善農村環境。政府也要做好相關的信息公開,自覺接受人民和社會的監督。健全舉報制度,也可以實行舉報激勵措施,調動社會積極性。
6.嚴格地方政府官員的任務考核機制。在政績方面應將環境治理的功績也載入績效考核中來,從而調動廣大官員的積極性,而且在環境防治方面也應實行終生責任制。
7.逐步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取消訴訟主體的限制,建立起專門的環保法庭或設置專門的環保審判員,適當延長訴訟時效期限,以有效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另外,針對當前污染企業的行政處罰力度遠低于污染企業的損害程度的現狀,我們也認為行政部門在充分客觀地查明原由的基礎上,在執法過程中,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處罰力度和其損害程度能夠相當,不能因此而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論環境權的概念》鄒雄現代法學2008/05.
[2]陳小鳴,羅榮桂 .江漢平原水資源保護及相關對策研究【J】.國外建材科技 .2004(3):151—153. 12.
[3]李仁安 ,鄧建勛.江漢平原水資源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fJ].武 .
[4]白由路 ,金繼運 ,楊俐蘋 ,等.基于 GIS的土壤養分分區管理模型的研 .
[5]張月平 ,張炳寧.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CLRMIS)研制 與應用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