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飛?薛飛揚?李國新?朱曉琛
摘 要:抗日戰爭時期,由于各大主要城市相繼被日軍攻陷,國民政府設立在這些城市當中軍事教育機構受到沉重的打擊,為快速恢復軍事教育,為前線輸送高素質的指揮軍官,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復發展軍事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國民政府;軍事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對盧溝橋的中國駐軍發動突然襲擊,從此開始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雖然近代我國軍事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但長期的內戰消耗以及帝國主義的壓迫,致使抗戰初期,我國軍隊無論在官兵素質還是在武器裝備方面,都與日本軍隊相差甚遠。因而,抗戰初期,在日本軍隊強大攻勢下,我國軍隊消耗巨大,各主要城市相繼淪陷,受戰爭影響,抗戰初期軍事教育受到嚴重的沖擊。但自1925年北伐戰爭之后,高度重視軍事教育的國民黨政府,不但沒有放棄軍事教育,反而加強了軍事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國的軍事教育迅速轉入了戰時狀態,為前線部隊源源不斷的輸送高素質的軍事人才。
一、軍校的內遷和軍事教育管理機構的改革
由于以四川、云南、貴州等為中心的大后方相對遠離戰場,有較為穩定的學習和訓練的環境,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的軍事學校開始向大后方遷移。內遷過程雖然十分艱苦,但在政府和軍隊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實現了正規軍事學校及各軍兵科學校的戰略性轉移,避免了覆滅的災難。但是在內遷的過程中,軍校積累多年的寶貴教學資料和教學器材損失嚴重,教員隊伍受到沉重打擊。特別是海軍所屬的各軍事學校,在抗戰初期幾乎損失殆盡。由于戰爭對軍事人才的迫切需求,抗戰期間遷入大后方的各軍校的軍事教育基本上都迅速轉入了戰時軌道。其中尤其是陸軍大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央航空學校等軍事學校,由于屬基礎教學,也是國民政府軍事教育的主體和重點軍校,因此更維持了正常的教育訓練,從而為戰時國民黨軍隊培養了大批的各種軍事人才。
抗日戰爭爆發后,為適應戰時體制的需要,國民政府頒布了《修正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對戰時軍事最高機構—軍事委員會進行重大調整,將一些行政的機構撥屬行政院,將中央黨部從軍事委員會中獨立出去,將平時直屬于國民政府的軍事機構如訓練總監部等移歸軍事委員會管轄。通過這次重大的調整,使軍事委員會真正地成為了戰時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實現了對全國各地軍隊的統一指揮。
二、大后方正規軍校的調整
1.陸軍大學的加強。抗戰爆發后,由于前線戰爭異常慘烈,戰爭結局超出了國民政府的預期,政府深感部隊指揮員,尤其是高級指揮官軍事素養的不足,不能勝任對日作戰的需求。因此,為適應長期抗戰的需要,也為了讓高級軍官在戰爭期間提高指揮水平,以便正確地指導戰爭,滿足部隊擴編和補充的需要,國民政府一反西方國家在“與外國處戰爭狀態,最高軍事學府暫時停課,在校學員由參謀本部統一調整使用”的慣例,決定陸軍大學非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使中止停辦。
2.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擴充。作為國民黨培養初級軍官的軍事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在戰時得到了巨大的擴充。抗戰爆發后,特別是在抗戰初期,由于戰爭激烈,戰場消耗巨大,部隊損失慘重,尤其是初級指揮軍官,傷亡更是巨大。為抵御日軍的后續攻勢,必須大量補充初級軍官并征集大批新兵,而從戰場上升遷的初級軍官又大都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訓練,很難適應戰爭的需要。為此,為適應持久抗戰的需要,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擴充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規模,爭取培養更多的初級軍官,提升前線初級軍官的軍事素質。
3.陸軍各兵科學校的調整。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一度忽視了對于陸軍各兵科專門人才的培養,因而在抗戰爆發后,各兵科的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緊缺,會操作大炮,工程機械、通信電臺的士兵嚴重不足。國民政府為培養前線急需的各專門軍事人才,一方面積極擴充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及其各分校,同時加緊充實原有的步、炮、騎、工、軸重、通信、機械等兵科學校,加強各兵科的教育培養。此外還對軍需、兵工、衛生、測量等特種軍事學校進行了調整,進行分類訓練。在各兵科學校設置各種急需的班次,分期集訓各兵科正式軍官,加強戰時急需的理論和技術教育,提高其軍事素養,并采取重點教育,縮短教育期限,施行短期速成教育,使受教育人員在短期內學會使用各種新式武器,返回部隊后再轉教其他官兵。
4.空軍各學校的充實調整和海軍教育的延續。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培養戰時急需的海、空軍各兵科的軍事人才,一方面對空軍各兵科軍事學校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充實,增設了一些新軍校,初步形成了戰時空軍的軍事教育體系,同時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海軍教育,為以后海軍的重建打下基礎。
三、國統區士兵養成教育
抗戰爆發后,國軍在正面戰場遭受慘重失敗,政府深感士兵素質嚴重低下,因此在后方加強了部隊的官兵的養成教育。第一是加強了部隊政治訓練,政治訓練歷來都是部隊訓練的重要內容,是確保部隊戰斗力的有力手段。大革命失敗后,國軍在其部隊已無進步和革命的政治工作。為適應抗戰的需要,國民政府采取了各種措施和方法,加強部隊愛國主義的政治訓練。第二是加強部隊的軍事訓練,抗戰初期,國民黨陸軍有180多個師,到抗戰后期,陸軍已增至300多個師,部隊急速膨脹。但新擴充的部隊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戰斗力低下。為了增強這些新部隊的戰斗力,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國民政府加強了對部隊的軍事訓練。第三是訓練游擊干部,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抵御日軍的戰斗中,損失尤為慘重,在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開赴敵后,進行游擊戰爭,取得極大的戰果之后,國民政府也吸收了八路軍的成功經驗,提出了正面戰場應以正規戰同游擊戰相結合,在淪陷區開展游擊戰爭、擾襲敵人的方針。
四、國統區的地方軍事教育
由于國民政府所屬的軍事教育機構在抗戰初期損失慘重,加之前線部隊消耗巨大,政府所屬的軍事教育機構已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因此,國民政府在大力恢復重建直屬軍事教育機構的同時,在地方也開展了一系列軍事教育。
1.改變了兵役制度。近代,隨著新的軍事技術和軍事制度的出現,中國傳統的募兵制已不能適應近代軍事戰爭的要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了新的《兵役法》,規定:“中華民國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義務”,并在全國建立了師、團管區,分層負責,配額征兵。
2.在地方學校開展軍事訓練。抗戰爆發后,地方學校成為戰時兵員的重要來源,國民政府調整了地方學校軍事訓練的主管機構,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規劃,并通過各種決議案,以加強對地方學校的軍事訓練。
3.對民眾進行軍事訓練。為使國民都能承擔守土抗戰之責,國民政府在《兵役法》中規定凡年滿18-45歲的男子都應參加國民兵訓練,接受所規定的軍事教育,以“加強其團結力量,養成其軍事技能,激發其民族意識,以達到全民組織、全民兵役、全民國防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朱艾華.軍事教育學新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1-2,22-28.
[2]史全生.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M].中國: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349-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