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
摘 要:張作霖是以一個反動的封建軍閥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的。然而,作為軍閥,張作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讓人驚訝。在他主政東北期間,通過努力解決教育經費,加強教育管理;積極籌辦師范教育,免費培養教育人才;強調“學以致用”,重視職業教育;提倡西學,鼓勵青年出國留學;傾力創辦東北大學,高薪聘請一流學者等一系列措施,為東北近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軍閥張作霖的另一面,而且他在教育上的這些舉措對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張作霖; 重視教育 ; 另一面
我們的歷史教材中,一提起軍閥,大都是些胸無點墨、窮兵贖武,整天搶地盤、屠殺革命的反動形象。尤其是一提起這些軍閥與教育的關系,似乎就是打壓進步教育、鎮壓學生游行等云云。奉系軍閥張作霖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靠武力打天下的大軍閥;一個不識文墨的大老粗;一個雙手沾滿了革命志士鮮血的儈子手等形象。誠然,張作霖一生,作為封建軍閥,他具有落后甚至是反動的一面。但是,歷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張作霖作為東北邊疆大吏,他對東北的經濟建設曾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在對外關系上,他也始終以維護民族利益為重。尤其值得可圈可點的是,他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仍然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一、努力解決教育經費,加強教育管理
1916年,張作霖出任奉天省長。上任伊始,即在一份教育條陳上批示:“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系最重,而奉天又處特別地位,若不從整頓教育入手,更無以希望。”看到省長如此重視教育,已停會兩年多的奉天省議會馬上重新開會,專門研究奉天的教育問題。會后,便將議案交給了張作霖。對于這一議案,張作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并責令省署教育科制訂整頓辦法。
教育經費的短缺一直是制約奉省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對此,張作霖認識深刻,他認為,必須把教育經費問題當作首要大事來抓。因而,他于1916年10月28日,訓令各道尹重申省令,嚴責各縣知事增加教育經費,要求各縣每年的教育經費務占全縣歲出總數的40%,并將此標準作為考成各縣知事政績的內容之一。1918年12月,他再次重申學款應占歲出40%的標準,并嚴訂辦法,如“今后各縣知事仍不實行辦理,即以廢弛學務論,照地方興學考成條例予以相當之處罰”。除此之外,張作霖還注意教育經費的合理使用問題,為防止挪用、侵占教育經費的情況發生,督派專員赴各縣調查教育經費的使用情況。
在解決了教育經費之后,張作霖很快又意識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除了加強日常的教育管理之外,他還加強了了視學制度。視學相當于學監,在教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嚴格視學制度,防止積弊產生,1917年7月6日,張作霖再次訓令各道尹,在暑假期間完成各縣視學調整撤換工作,規定視學不得連任。 1918年3月9日,他還訓令視學不得受人供給,如遇招待應酬之事,“固宜婉言謝絕,藉保廉潔”。
除以行政命令加強教育管理外,張作霖還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完善教育管理。在1919年10月,奉天省教育廳成立之前,由張作霖親自過問而制訂出來的關于奉天教育的地方法規就有二十多項,涉及教育行政,教育視導,教育經費,初、中、高等教育,師范、職業,社會教育等各個方面。
二、積極籌辦師范教育,免費培養教育人才
隨著東北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的創辦,學校教師的缺乏成為一項主要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17年1月9日,張作霖以個人名義致電教育部,請在奉天省設高等師范學校。但教育部以“于國立學校計劃有違”為由,未批準。3月17日,張作霖又直接給教育總長發去咨文,進一步強調在奉省設立高等學校的必要性,并表達了舉辦高師的迫切心情。由于張作霖的積極爭取,教育部初步同意將計劃之內的最后一所國立高等師范學校設在奉天。1918年12月1日,奉天國立高等師范學校正式成立。開學典禮上,奉天政務廳長史紀常前往宣讀了張作霖的祝詞。
今天,師范類院校學生免收學費,每月還有補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張作霖時期,奉天的師范學校就已免收學費了,而且還發給伙食費,這些費用全由奉天省政府買單。人們常說,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師范學校不僅有免費三餐,而且標準還不低。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生伙食早餐為大米粥、咸菜;中午大米飯、四菜一湯,兩葷兩素;晚飯四菜一湯,皆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壇肉、木須肉、燒黃花魚,燴海參等。另有其他如沈陽高等師范學校,伙食也是非常豐盛的。
此外,為確定奉省師范教育的施教方針,張作霖于1918年2月15日,特召集全省師范校長來奉天,使其交流經驗,“互換知識”,謀師范教育日臻完善。會議形成議案近二十個,張作霖一一審閱、下發,令各地方議復并遵照執行。
三、強調“學以致用”,重視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培養實用性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但在1915年以前,由于對職業教育缺乏認識,奉天省職業學校僅有8所。這遠遠滿足不了對實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張作霖統治奉天之后,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取得很大的成績。
1916年10月27日,張作霖頒發省教育會決議案給各道尹、縣知事,令其遵照執行。決議案指出“中國興學十余年,畢業生千萬數。其優異者,赫耀里閭,平庸者或執教鞭,或事庸書舍,余則無業可操,學校多一畢業學生,即國家增一無業游民,貧累家庭,貽譏社會。考其主因以學校教育純屬空談,遂致積弊日深,幾乎不可挽救。”“中國欲富強,必以職業為基礎,各校添授職業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張作霖所采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加強課余時間的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寓于普通教育中。為此,他特于1917年12月2日訓令各道尹、省轄各學校,強調學校教育務注重實用。要求“所有中小男女各校,對于圖畫、手工、算術各課程,毋徒專求美觀,務當注重實用主義”,以使學生全面發展。
他還派人對全省的職業教育狀況進行調查摸底,以了解各地方究竟需要何種人才,何種職業最受歡迎等情況,以便制定實施職業教育之標準。張作霖還指定辦理職業學校專款抽收園圃捐,用作此項專款,使奉省教育的發展有了可靠的經濟保證。在張作霖的一再催促下,各地方加緊進行職業學校籌建工作。到1929年,全省的職業學校總數達45所,省立6所,縣立39所,在校生4798人。
四、提倡西學,鼓勵青年出國留學
在創辦各級各類學校的同時,為了更直接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張作霖還重視留學教育。1916年夏天,張作霖下令對奉省20個縣的留學生進行調查統計,看奉天省到底派出了多少留學生。當他發現整個奉省在日本留學的僅有68人時,張作霖搖頭了,這也太少了,不夠用啊。于是,張作霖于1917年6月和12月,分別派出兩批公費留學生,入日本高等預備學校學習。這些留學生真給張作霖爭氣,兩年后,就有26人以優異成績考入日本官立學校學習,居全國第二。到了1918年,僅僅兩年之后,奉省的留日學生即達150余人,翻了一倍還多。等到1925年,奉天省已有232名留學生到外國學習。
為便于掌握留學生情況,張作霖還特派有經驗的經理員到日本,對留學生加以管理,制定《奉天省管理留日學生暫行規則16條》,要求必須遵守。 1919年日本物價飛漲,留日學生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難,為使學生安心向學,張作霖下令對公費學生增加學費額數,對自費生由教育廳制定了《獎勵自費留日學生辦法》、《獎勵留日專門大學自費規程》。規定自費生考入奉省指定的專門大學,學習指定學科者,給予額定的獎勵金,獎金額數根據所在學校學科程度、地方生活狀況和學年考試成績,分為甲乙丙三等,分別每年給日金600、500、400元。
參考文獻:
[1]劉志超.張作霖也知道重視教育[J].遼寧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
[2]康艷華.張作霖辦教育[J].源流.2011(3).
[3]張祥斌.張作霖轉[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