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娟
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語文教材從中精選的上百篇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可以使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脈搏。學習傳統文化,一方面起到傳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能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水平,也有利于高考。
一、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
我們通過“傳統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范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對經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少。于是,“不要拒絕對經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定位,親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就成為我們研究的突破口。
聽,即聽錄音,利用課前時間,班級播放古詩文錄音,讓學生聽。看,教室里掛置一些古詩文掛圖,課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讀,學生可以在課前兩分鐘和睡前十分鐘進行朗讀吟誦。講,教師可以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講解詩文大意。創,班級和學校組織學生根據詩文,進行詩配畫活動,進行再創造。賽,根據不同年級組織不同級別的古詩文比賽,選拔出明星班級和個人。
開展“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旨在增加學生在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等不良傾向。通過誦讀含咀、熏陶漸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為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他們“博于學問,明于睿思,篤于務實,志于成人”。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本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志。因此,它滿貯著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立中國整理足新課程,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弘揚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傳統文化典籍和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作為重點內容,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尋求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傳統文化風采,接受人文熏陶,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三、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拓展教學研究空間
為了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認識、教育、娛樂、審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舉辦語文學習文化沙龍,交流讀書心得,尋求讀書知己。這些活動,給學生以展現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自身的價值。
為了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質,我們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
四、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情緒和感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如在講授《陳情表》時,在第一節課上,我沒有馬上開始講課文,而是給同學們講了作者李密及時代背景(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冼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當我講故事時,同學們沒有一個人走神、說話,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激發了他們學習這篇較為難懂的文言文的熱情,效果很好。
五、不忘發揮誦讀的作用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方法,我們應當把加強誦讀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種整體策略,以解決語文教學耗時低效的問題。
但近些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課堂功利性比較明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很難設想,如果拋棄了朗讀、背誦、領悟,還會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文章的思想內容要靠讀來化解,疑難詞句要靠讀來識辨并記憶,文章的藝術營養要靠讀來吸收消化。文章精美,語言講究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更講究起承轉合,因而易于誦讀。誦讀的功能比默讀中的出聲顯韻、表情傳神、喚起聯想想象、增強語感、深化理解、鞏固記憶等功能更加顯著。在誦讀中如果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調、輕重音、速度、節奏、表情等誦讀技巧,根據文章特點和閱讀目的,恰當選擇領讀、分讀、合讀等形式,入情入境地進行藝術化誦讀,就可以更利于理解吸收,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
六、引導學生把讀經典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
要傳承傳統文化,離不開經典著作。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曾告誡人們要相信經典的力量,要“發現杰作的真正價值”,通過讀杰作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使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從而提高教養。我國的名著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它的朦朧、它的深厚正等待我們去摸索。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并引導學生把讀經典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是對傳統文化弘揚的最好途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地安排名著閱讀計劃,進行心得交流或讀書寫作競賽,學生就不會談名著而色變,見名著而敬而遠之,就漸漸喜歡讀名著了。名著閱讀平時一個月閱讀至少一本,假期集中閱讀,至少三本,按課標規定提供書目讓學生讀。
七、不忘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從思想精神中給學生以理性的感悟,有利于學生性格的塑造,使學生成為一個心理健全、大度寬容的人
新課標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小說等古代作品,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蘇教版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多氤氳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挖掘、探究。
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社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它不僅不會褪色,而且會歷久彌新。因此,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大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從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義。讓我們沐浴著新課改的春風,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讓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現代語文課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