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20出頭的年紀,總會是人生困惑最多的時候吧,哪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一樣。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眨眼,“80后”已經退出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再一眨眼,“95后”都到了法定可以結婚的年紀。從80后到95后,匆匆15年過去,新一代的情愛觀,會有多少不同?近日,記者在滬上一所高校中隨機抽取了兩個班的大學生,進行了“95后情愛觀”的匿名問卷調查——結果有意料之外,更有情理之中。
不將就
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中,有出生于1995年,今年夏天即將畢業的;也有出生于1997年,今年剛滿20歲的——令人意外的是,這些20出頭的學生并非個個都有戀愛經驗——既有22歲尚未談過戀愛的“母胎單身狗”,也有年方20已經有過五屆前任的“老司機”。
看起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同學也并沒有那么著急脫單。一位自稱“母胎單身狗”的女生覺得:“談戀愛又不是什么可以計劃的事情,沒有規定多少歲前一定要談吧,等吧,等吧,等合適的人出現唄……一直不出現?我不會那么慘吧……如果,如果,如果真的一直沒有出現,那就先談一個看看唄!”
事實上,許多學生連“先談一個看看”都不愿意,80%以上的學生明確表示會一直等待合適的人出現,更有10%的學生直接扔回來三個字——不!將!就!
能讓他們動心的對象,會是怎樣的王子或者仙女呢?回答倒是非常符合人們對于95后的普遍想象——顏值高,身材好,性格合適。50后、60后講究的“門當戶對”,70后、80后講究的“人品好三觀合”,到了95后這里通通不算大問題,連“專一”都鮮有人提及,反而對顏值和身材進行了不少細化——比如:長頭發、最萌身高差、聲音甜美、品位好……
對方是否具備能夠令人動心的元素、是不是“眼里有我,心里有我,最愛的是我”,才是95后擇偶的普遍標準。
而當被問及會因為什么原因選擇分手時,95后的回答也相當隨性:大多數人認為,當雙方沒有愛情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分手;也有一位男生認為“帽子是最充分的理由,頭頂一抹綠的時候就該分手了”——然而他隨即又補充說明——“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總得有點綠,我會選擇原諒她”。嗯,你果然是個有故事的男同學。
不介意
和談情說愛時的“不將就”相比,95后們對于婚姻這座圍城的態度,卻顯得相當“不介意”。“水到渠成”是他們用得最多的字眼,既有一畢業就打算結婚生子的學生,也有超過35歲再考慮婚姻不急的。在95后眼里,“婚姻”越來越與“大事”分離了。
記者是個80后,從小到大聽慣了的話,莫過于“等你結婚就不管你了”。在記者的長輩眼里,18歲法定成人不算數,結婚與否才是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成年的標準——在一個人沒有走入婚姻之前,他過年總還是能收到紅包的。
為什么婚姻代表真正的成年?因為在長輩看來,婚姻代表一個新的家庭被組建起來,從物質角度來說,要買房買車,置辦婚宴——唯有經歷過這一切,人才真正走向成熟。
然而在95后眼里,婚姻的儀式感和物質感都在瓦解。許多女生明確表示“結婚不一定要有房”,“可以一起承擔房租”,“現在買得起房的沒幾個,啃老就算了”。就連婚禮都被許多人否定,認為“傳統婚禮太過鋪張浪費”,“不如去旅行結婚”,“去巴黎吧,巴黎就很浪漫”。
有趣的是,許多同學愿意保留“拍婚紗照”的儀式感。在這個全民自拍時代,即使男生也會覺得拍照很重要,女生更加認為“不打扮得漂亮一點穿上美美的婚紗怎么行”。
不過,女生不介意租房結婚,并不代表丈母娘也不介意。許多女生表示擔心家里逼婚逼房,因為父母總是感覺沒有房子會壓力太大,反而影響感情;或是一輩子漂無定所,連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都沒有——畢竟,95后的家長,可不是95后。
不排斥
一言不合就“開車”,95后們對待性又是什么態度呢?——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開放。
當被問及“能否接受婚前性行為”時,雖然95%的回答都是“能接受”,但真正有過性經驗的卻只有20%左右。比“不能接受”“覺得女孩子會吃虧”更讓人感覺保守的是,幾乎一半的學生都表示“自己不會去嘗試,但是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卻可以接受”——從某種程度上,這種回答展示了學生們內心的矛盾:理智上,他們并不覺得性是洪水猛獸一般的禁果;但是一旦面對自己,長久以來的道德桎梏便又暗中作祟,使他們并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生理需求,即使是在匿名調查問卷之中。
不過,即使是殘留的道德桎梏,也在慢慢瓦解——一位1997年的女生表示:“從前有點不能接受,因為覺得女孩子還是要尊重自己,對自己負責,但是有同學已經有過,所以比以前接受一點。”持這樣觀點的學生不在少數,一位1995年的女生也表示:“自己比較不能接受,但是可以接受對象有過,畢竟這種現象太正常了。”還有一位1995年的男生表示:“可以接受,因為時代不同了,這屬于一種自律的行為。”
而將性視為天性的學生也有將近一半人數。他們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想法慢慢改變了。如果情至深處,就該順從天性,做好保護措施就可以。有些學生認為:如果覺得對方是可以結婚的人,就會把愛大膽做出來——還有學生認為:即使將來不和對方結婚,愛做也可以做,“誰在遇到對的人之前沒有碰到過幾個人渣呢”。耳邊不由得響起了《青蛇》的插曲——跟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意味深長的是,一位95后、表示完全不能接受婚前性行為、要將第一次留到結婚后的女生,卻同時認為“一生中睡過3個以上”才算“不虧”。這位同學,你下課別走我們聊聊三觀……

不叛逆
“在一段感情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兩個人之間的默契”,“信任和溝通”,“性格相近”,“了解對方”。
“有想過將來不婚或者丁克嗎?”
“沒有,因為喜歡家庭生活,喜歡小孩。”
“如果婚后相處不好,會選擇離婚嗎?”
“如果相處不好會覺得在一起沒意思,但是如果有小孩的話,會選擇不離婚。”
當你以為95后多飛揚多叛逆的時候,他們反而顯得有點傳統,有點實際。身處在價值觀顛覆與重塑的夾縫里,我們的95后,不知為何,讓我覺得非常接近于1994年的紐約年輕人——如果你看過1994年首播的美劇《老友記》的話,會發現劇里六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多像時下的95后們——
他們坐在“Central Perk”咖啡館的橙色長沙發上,和進來喝咖啡的每一個看對眼的人打情罵俏,隨意地按照個人口味進行約會,卻也堅持著“約會三次以上才能啪啪啪”的金科玉律。
他們不介意對象的身份地位年收入,卻對一些非常細小的瑕疵十分在意:比如頭太大,衣品太奇怪,笑起來有滑稽的鼻音,吃雞翅膀的時候吧唧嘴。
《老友記》第一季就祭出了全季貫穿始終的名言:如果你一開始就出現在她的“朋友圈”,那你就永遠在她的“朋友圈”。全劇播了十年,劇中的六個主角每個人都與彼此以及其他不同的陌生人談了不下十次戀愛,生過一二三個娃,只有一件事情永遠不能去碰,那就是——對朋友的對象下手,哪怕已經是他的前女友。
不過,這個“95后”接近“1994年紐約青年”的感覺,也有可能只是錯覺,畢竟,在更為隱身的網絡上,中國的95后年輕人面對的情愛困惑,早已與世界同步接軌——在微博上,“神奇的吐槽君”和“北美吐槽君”都是年輕人發布自己的情感困惑的熱門陣地,區別只是:前者適用于國內年輕人,后者多為中國在北美的留學生投稿,相似的賬號還有“土澳吐槽君”“大歐洲吐槽君”等等。
或許,象牙塔內的調查問答略顯傳統保守;又或許,網絡上的隱身問答略顯偏激小眾——但,這些都是95后,都是20出頭的年輕人。
或許,每3年就有一個代溝;又或許,每10年產出的都是新新人類——但,20出頭的年紀,總會是人生困惑最多的時候吧,哪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