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雯
內容摘要:關于流通經濟學的構建,一直是國內學者們研究的焦點。但從當前流通經濟學發展現狀來看,流通經濟學依然存在研究進展缺乏的問題,尤其近年來流通經濟學研究越來越邊緣化。學界在流通經濟學理論的進展方向上,始終存在不同的觀點。商貿經濟學的發展給流通經濟學的進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支撐,是改變流通經濟學研究現狀的重要途徑。本文立足流通經濟學現狀,從商貿經濟學角度對流通經濟學的新進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流通經濟學 現狀 商貿經濟學 進展
在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的今天,流通所發揮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流通作用,而是關系著產業價值創造的同時,也關系著信息傳遞,且為兩者之間的核心環節。與流通本身的大發展相比,流通經濟學理論研究步伐卻明顯滯后,已經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經濟多維化時代,迫切需要對流通經濟進行深入研究。不過,流通在西方經濟學中比較抽象,與西方經濟學顯學現象格格不入。在我國經濟學中,對流通的研究相對西方更為豐富,在流通經濟學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整體來說,流通經濟學當前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明確流通經濟學理論進展方向迫在眉睫。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強化了商貿經濟在我國的功能和地位,從商貿經濟學角度對我國流通經濟學進展進行研究,對流通經濟學來說能夠顯著地拓寬其研究領域和空間,使流通經濟學研究方向邊緣化的問題得以改善。
流通經濟學研究現狀
當前針對流通學科所做的各項研究中,國際貿易為熱點所在,相對來說在國內貿易的研究方面則比較冷清。這種突出的研究現象背后,是流通經濟學研究不管從數量還是從質量方面均大幅度降低,無法將流通經濟學當成一個單獨的學科,流通學科研究進展的缺乏日益明顯,在社會發展中逐漸被邊緣化,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重。
首先,在主流經濟學中流通經濟這一問題被抽象化,在其基本概念與范疇方面缺乏規范和統一的認識。對于主流經濟學來說,零交易費用假設為其建立前提,這種交易的完成市場屬于理想市場,不需要耗費成本,因而并不需要將商品流通過程考慮其中。在主流經濟學框架下,資源配置是以價格機制為基礎的,與流通關聯不大。但事實上,當商品經濟比較發達時,很多生產者和消費者需要依靠商業聯系起來,才能促進經濟學市場的形成,也才能使價格機制的作用得以發揮。在主流經濟學研究中,不僅忽略了流通、貿易、商業的內涵研究,而且忽略了其區別與聯系的研究,這些都是流通經濟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流通經濟學在目前的研究中,又被稱之為貿易經濟學或者商業經濟學,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從本質上來說,這些均屬于同一個學科,即便流通經濟學內行研究者也無法明確這三個概念的關系。雖然在很多流通研究者的研究中,流通即為商品流通,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流通不僅指商品的流動,還包含著資金、人力的流動。從這點來說,流通不僅涵蓋著資金流、商品流,還涵蓋著人流與信息流。
其次,對流通經濟學的學科定位還不夠準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很多經濟理論都從新古典經濟框架中獨立出去,其中新制度經濟學是比較具有影響力的獨立經濟學研究。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框架中的零交易費用和完全理性這種不現實的假設進行了割舍。對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進行重構,是這些新經濟學派研究的重點。在這種經濟學派不統一的大環境中,有些學者將流通經濟學定位于產業經濟學中,甚至對其進行了細分,如流通產業結構、政策等;有些學者將流通經濟學定位于政治經濟學中,將流通經濟學納入交換經濟學中;還有些學者從空間經濟學入手對流通經濟學進行定位。流通經濟學到底屬于哪個領域,依然存在較大分歧,在學科定位上的不同觀點,使流通經濟學研究陷入了雜亂無章的境地。
最后,西方流通理論比較邊緣化,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科學性。在流通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其實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做過探討。此后,一些營銷學者主要從分銷或者渠道兩大視角,對流通問題進行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論研究。不過,在主流經濟學的統領下,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比較邊緣化,在研究范式上也缺乏科學性。經紀人假設,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都是其研究范式,主要對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加以分析,在此過程中尋求優化度最高的市場資源配置方式。在產業經濟學中,SCP分析框架為其研究范式。但在流通經濟學中,其分析范式卻并不固定也不夠科學。我國一些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流通假設,借助SCP分析框架,對流通產業問題進行研究;一些學者認為應對流通經濟學進行系統、成型的建設等;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流通問題的研究上,可以采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等,不過該種研究觀點大多比較分散,較難形成體系。流通經濟研究范式的不統一和缺乏科學性,導致流通理論被一定程度地分割,較難建立宏觀的流通經濟理論體系。
研究流通經濟學新進展的必要性
在流通經濟學研究中,流通地位是很多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針對流通地位所展開的相關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過去流通與生產兩大視角的爭論,開始在全部產業中對流通加以研究。但從流通經濟學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流通經濟學當前正處于困惑時期。流通經濟學科的存在,普遍不被主流經濟學者承認,在這些人的觀念中,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經濟學中早已經將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內容納入其中;而對于一些仍然繼續對流通經濟進行研究的學者來說,他們依然在對流通經濟的發展規律進行探索。雖然流通經濟學研究現狀堪憂,但不并代表著流通經濟學科研究沒有必要。相反,研究流通經濟學新進展非常必要。
第一,從實踐的視角來說,現代社會中的很多商業活動解釋都需要依靠流通經濟理論。以政府需求來說,流通經濟理論對政府商務主管部門中的不少管理工作都具有支撐作用。我國正在邁向新型工業化道路,對小康社會進行全面建設的今天,研究流通經濟進展新方向,不僅有利于流通和生產之間關系的正確處理,而且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對地區商業發展規劃進行制定的過程中,不僅會涉及國民經濟中流通產業重要性的界定,而且會涉及流通產業規模以及業態分布,同時會涉及流通產業在空間布局等方面的內容;另外,出臺流通產業政策后,很多問題都需要流通經濟理論給予明確解釋,如對零工關系的處理、如何建設流通體系等。以企業需求來說,不僅其商業選址、商業集聚會涉及流通經濟理論,物流體系建設、流通渠道等問題也會涉及流通經濟理論。雖然部分答案可以從市場營銷學中找到,但論說服力還是流通經濟學理論更加專業,特別在業態選擇上,企業尤其需要依靠流通經濟這一理論支撐。
第二,從理論的視角來說,流通經濟學在研究對象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特色。商品價值的實現,從生產者手中開始轉移,其向消費者轉移中所經歷的過程和階段即為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宏觀經濟角度下,這個階段中所起的作用正是流通產業的功勞;在微觀經濟角度下,這個階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企業產品流通渠道。在西方經濟學中,流通經濟學的獨特研究對象并不包含其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進行直接性的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在整個研究中直接省略了流通過程。而在市場營銷學中,雖然也涉及一些流通理論,但其對流通渠道問題的分析,多立足于生產者角度,一方面忽視了從消費者視角對流通渠道進行探討的便利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忽視了在整個國家流通體系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其分析視角相對流通經濟學本身比較狹窄。
第三,西方也不是全盤否定流通經濟學科的存在。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已經強調過流通經濟。在《國富論》中,主要論述的是分工與市場,其中第一編是整本書最為精煉的部分,主要內容為分工理論。斯密認為經濟進步的根源就是分工,此后的章節便開始對交換進行研究,強調了交換是一雙“看不見的手”,在這雙手的協調下才出現了各種交易組織。在第三編中,斯密對國內貿易或流通問題作出了具體論述,肯定了流通經濟的存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針對流通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流傳較廣的有德國R·埃倫堡所作的《商業論》等。日本學者針對流通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較多成果,形成了“流通經濟論”等比較系統的學科體系,日本甚至專門開設了流通經濟大學。這些都表明,發達國家也承認流通經濟學的存在并認同其作用,期待流通經濟學的回歸與新進展。
商貿經濟學推動流通經濟學研究進展的可能性
商貿具體來說指商業零售業,寬泛來說指與買賣商品服務有關的所有商業事務,或者指所有和商業以及服務相關的行為。商貿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即貿易和商業。如學者Palmer認為,商貿是一種交換活動,主要為了滿足企業對市場空間的拓展;營銷專家Kotler提出,商貿的作用就在于幫助企業將商品與服務更加順利地交換出去。在美國商務部的各項職責中,其中之一為對世界各級市場負責,幫助企業尋求最為適合進入的市場,為企業提供相關的貿易事務輔導,使企業在產品和服務方面均能滿足各種消費者。
相比流通、商業或者貿易等概念,商貿對交換活動的外延能夠給予更加準確的概括,且對于交換的內涵也能夠更加正確地反映。商貿所反映的事務,基本都與交換有關,所以商流、物流、信息流等這些商品交換過程中所存在的特有環節都可以在此體現出來。不僅如此,商貿這一概念中還納入服務,而不管在流通經濟學還是在商業經濟學研究中,住宿餐飲等服務業都是比較薄弱的問題。與此同時,對于國際貿易中的服務貿易以及國內的服務發展來說,通過商貿這個術語還能促進其統一整合研究的實現。商貿在內涵上也比較清晰,商業事務是商貿的本質研究,即其本質在于對交換活動進行研究,與流通、商業、貿易擁有同樣的重心。且在內涵方面,商貿對國際貿易及國內貿易并沒有進行區分,在此基礎上可促進國家貿易研究更加有效,對國內貿易與流通經濟學兩者之間的融合研究更加注重。從學科研究視角進一步說,流通、貿易、商業這些術語當前依然比較混亂,而商貿概念則可以一定程度改善這一現象。這些不同的概念,從本質上來看都在對一樣的內容進行研究,如果用商貿這一術語來對其進行統一,也可以促進業內認識的統一,更容易被業外所理解和接受,使流通經濟學的定位更加明確。
當前,商貿經濟學在國內還較少作為一種確切的學科展開研究。在國外,針對商貿經濟學已經設定了明確的課程和專業。商貿經濟學課程當前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電子商貿經濟學,其開設目的在于通過電子商務手段對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商業貿易和服務問題進行解決,具有工具類課程性質;第二種是對國際商貿進行研究的課程;第三種是對商貿經濟學進行研究的課程,該課程主要研究內容為流通與服務領域中的交換活動。在商貿經濟學中,整個流通及服務領域里的經濟學都包含其中。商貿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不僅包括商業活動規律,而且包括與服務相關的經濟理論。前者主要是與商品交換相關的所有流通活動規律,后者主要指在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業中所呈現的發展演變規律,以及服務業在發展中所表現出的與商業發展的關系,和服務業發展中所表現出的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商貿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國內貿易外,還包括國際貿易。即國內商業和服務活動之外,國際商業與服務活動也是商貿研究內容。對于商貿經濟學理論研究來說,國內、國際貿易以及服務業發展變化規律都是其研究重點。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在一國的經濟發展中國際貿易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國際商務領域中,國際貿易如何與一國經濟增長保持協調的關系一直是研究熱點。隨著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關于服務貿易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要求,成為商貿經濟學中的研究重點之一。另外,商貿經濟學還會對國內外商貿活動關系的協調性進行研究。商貿經濟學中的研究,除了涉及商貿發展理論,同時需要根據信息化背景對電子商務問題進行研究,其主要內容在于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推動貿易和服務的發展。在當前商貿活動中,電子商務正在成為新生產力,很多流通活動開始實現從交通工具向通訊工具轉變,從人員流通向信息流動轉變,商品流通也開始從實物流動向商品信息傳輸轉變,促進了新生產力的形成。
面對流通經濟學研究現狀,通過商貿經濟學來推動流通經濟學研究進展是流通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轉折。在流通經濟學的研究中,商貿經濟學能夠拓寬其研究領域。傳統流通經濟學所研究的內容,僅僅為實體商品的流通過程,在服務流通方面的研究不多。商貿經濟學則是從商品與服務兩者結合的視角,對商品和服務的流通問題進行研究。在實際流通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服務過程,服務商品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服務貿易的重要性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尤為凸顯,比重越來越大,對服務貿易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規律進行研究,借助服務貿易推動商品流通向更好方向發展就越來越重要。關于電子交易方式的研究,傳統流通經濟學表現出許多不足之處,在整個商品流通活動中,傳統流通經濟學并沒有意識到電子商務的巨大作用,電子商務在傳統流通經濟中僅僅是一種流通方式,而未留意到電子商務中蘊含著巨大的流通生產潛力。傳統流通經濟學理論不僅無法解釋電子商務催促下形成的新興商業模式,而且也難以回答當今時代下流通制度創新問題。而商貿經濟學則對電子商務問題展開了具體的研究,能夠給整個流通活動規律帶來一種新的詮釋。
商貿經濟學還能發揮對流通經濟學研究空間進行拓展的作用,推動內外貿的統一與結合。在原有的流通經濟學研究中,主要聚焦在國內商品流通,較少將研究視野放在國際商品流通中。在商貿經濟學中,國內外流通和服務都被稱之為商貿,對整個商品流通活動的研究來說更加有利。以城市商業中心區在功能定位方面的研究為例,商貿經濟學即可研究商業中心的國內貿易功能,也可以研究其國際貿易功能,還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更加貼合商業中心區商業發展與流通涉及面較廣的實際。以商貿經濟學為基礎對流通經濟學進行拓展,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習慣也更加吻合。對于商貿這一概念,社會大眾普遍比較熟知也更加認同,“商貿部”、“商貿中心”等名詞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借助商貿經濟學這一術語能夠使流通經濟學的教育得到更廣與更快地普及。
商貿經濟學視角下流通經濟學研究創新
流通經濟學的研究,最主要的還是需要以實際和現實為基礎,對我國的實際問題進行解決。在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要實現重新定位就需要突破中介環節,放眼整個流通活動。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創新必須選擇好切入點,不能繼續走在過去流通經濟學的困境中。新的流通經濟學,應秉持延續和深化基礎經濟學的原則。主流經濟學非常注重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這一研究主要以供求分析或價格機制為基礎;但基于商貿經濟學推動流通經濟學研究進展的可能性,國內一些學者倡導將流通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或核心范疇鎖定在資源配置上,主張在主流經濟學分析框架中納入商業或流通理論。不過,雖然這些研究給流通經濟理論研究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參考,但如何確定流通經濟理論進展方向仍然是一個問題。
站在商貿經濟學的角度確定流通經濟學進展方向,首先需要一套科學的分析框架。其著眼點可以放在商貿和商貿活動這一核心概念上,對商品和服務流通過程中的運行機理進行探討,在此研究基礎上對商貿活動具體方式、規模和結構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站在區域的視角對不同空間范圍中的商貿活動進行研究,接著對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商貿活動進行研究。
在商貿和商貿活動核心概念上,主要對商貿的內涵與外延,商貿的本質屬性、商貿活動產生及發展歷程等進行研究。在商貿運行的基本原理上,可以以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為依托,對社會分工與專業化現象進行分析,探討商業和服務業如何提高專業化水平,促進社會福利增加的原因。商貿的存在從本質上來說,體現的是一種迂回的生產過程。在商貿活動的方式研究上,主要對商貿活動具體方式進行研究,該研究中以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為主要內容;對店鋪交易和無店鋪交易進行研究;對集中交易及分散交易進行研究;對批發與零售交易進行研究。在商貿活動的規模研究上,對商貿活動的規模適宜性進行研究。該項研究主要探究在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下商貿活動的規模是否與其適應,在經營過程中商貿企業經營規模是否適當,對經濟發展水平來說,商貿活動規模大小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在商貿活動的結構研究上,主要研究兩項結構:其一為商貿主體結構,其二為商貿客體結構。前者又主要包括三點研究內容,即制造商、中間商以及零售商;后者主要包括兩點研究內容,即商品交易和服務交易。在不同空間下的商貿活動研究方面,主要對區域、國家及國際空間環境中商貿活動規律進行研究,通過區域經濟學原理的綜合運用,對不同空間結構下的商貿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在電子商貿經濟學上,研究環境主要為電子商貿背景,對商貿流通和服務處于新環境中所發生的新變化與新運行規律和模式進行研究,同時對電子商貿中具體操作規程進行研究。
商貿流通是流通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貿經濟學可以豐富流通經濟學的內容,在流通經濟學領域之內,更加重視商貿流通是必要的,豐富其內容也是必要的。基于商貿經濟學角度研究流通經濟學的新進展,是從流通經濟學研究缺陷出發的,也是流通經濟學研究本身的需求,給流通經濟學進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
參考文獻:
1.楊麗杰,王勁松,后宗剛.重構經濟學研究的邏輯起點[J].商業時代,2014(15)
2.孫志偉.對流通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J].中國流通經濟,2010,24(8)
3.鄭書莉,王心良.流通產業研究文獻綜述[J].經營與管理,2014(12)
4.丁濤.流通理論的缺失與其思想淵源:主流經濟學研究傳統的致命要害[R].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5
5.馬勇.流通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基于流通經濟學理論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5(26)
6.韓鋒,張永慶.物流業集聚對于區域空間重構的動力因素及作用機理[J].中國流通經濟, 2015(9)
7.任保平.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商貿流通理論的比較[J].經濟縱橫,2011(2)
8.魏迎霞.從流通經濟學傳統研究方法困境看中間組織理論的創新貢獻[J].商業經濟研究, 2015(23)
9.余東華.經濟學轉向與重構—模型、事實與社會實在論[J].學術月刊,2014(4)
10.董濤.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J].時代金融,2014 (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