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世凡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課在中小學的普及,以講授為主的教學設計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結合實例,講述如何運用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設計來開展信息技術課教學,以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需要。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案例
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由于信息技術與語文、數學等傳統學科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
在信息技術課的開設中,往往發現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已經接觸過計算機的學生,通常具備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相反,有些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甚至對信息課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從什么水平開始教學,成為大多數教師面臨的難題。以“從網上獲取信息”這一單元為例,按以教授為主的教學順序,先要介紹因特網的一些基礎知識。例如,瀏覽器的概念、IP地址和域名的概念等。對概念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的方法獲得,因此教學顯得十分枯燥。而對于沒有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由于缺乏背景知識,甚至會對新知識產生恐懼的情緒。如果接下來再講搜索、下載等操作,有計算機基礎的學生由于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會覺得很乏味,而沒有計算機基礎的學生,面對陌生的內容,根本接受不了,就更談不上興趣了。
2.以講授為主的教學設計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選擇的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教授學生如何進行一些計算機操作。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同學認為這樣學習非常枯燥。例如,有的學生抱怨:“學了這個有什么用呢?考試又不考。”另外,還有的學生說:“看老師做的時候還明白,可是到自己做的時候就忘記了。”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以單純的講授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以單純地掌握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簡單地以教會學生信息技術作為信息課的最終教學目標,這樣是不科學的。的確,掌握信息技術是教學目標之一。但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從這門課的學習中學到一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使用信息技術這種學習工具來促進和幫助自己的學習。
二、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設計及案例
“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任務作為教學目標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它主要有選擇問題、明確問題、借助信息工具尋找線索和解決問題四個部分。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同時,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具體教學過程舉例如下:
1.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設計一個任務。每一個任務中都要包含相應的知識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到知識。例如,學習“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即要求每一位同學編制一份班級簡報。這個任務中包含的知識
點有:
(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編輯并保存文檔。
(2)設置字體、字號、段落、排版。
(3)頁面設置及文檔的打印。
(4)Word的圖形功能。
(5)Word的表格功能。
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情況,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要求的任務。對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例如,要求學生建立一個文檔并保存。對計算機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布置稍微復雜的一些任務,也就是包含的知識內容多一些的任務。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遇到困難時應及時解答,幫助學生順利完成任務。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布置的任務應該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導的情況下可以達到較高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叫最近發展區。
2.引導學生分析任務并提出問題
學生在接受任務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務。這就包含學生對新舊知識的分析,哪些知識是自己還不知道的,需要向教師學習。此時教師再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既解決了學生的困難,又及時地傳授了知識,使學生學以致用、印象深刻。例如,講Excel電子表格時,要求學生制作一份學生期末考試成績表。教師在給出任務后讓學生討論、分析任務,并且讓學生自己提出完成任務需要具備哪些知識,這些知識既包括學生學習過的舊知識,也包括學生沒學過的新知識。此時,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對舊知識進行鞏固。另外,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導入新知識。如數據的輸入、格式設置等,這些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其具體的操作要點;另外一些是沒有學習過的,如函數的使用、頁面設置等,即隱含在任務中的新知識點,教師就要對其進行詳細的講解。
3.借助信息工具尋找線索
問題明確之后,接下來就是尋找線索解決問題了。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材料、參考資料等,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如計算機網絡)查找、搜集資料。例如,要求學生制作一組宣傳環境保護的幻燈片。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操作知識以后,就要利用計算機網絡來搜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各種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既要自己設計搜索的思路,以及搜集材料的類型,又要將搜集的材料進行保存與管理,這就要求學生熟練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術。
4.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這個步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根據材料的線索積極地思考,找出結論,解決問題,并應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把學習的成果表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將得到很好的培養。例如,學生用幻燈片的形式來展示對環境污染的調查結果。這就需要學生自己策劃其成果的展示形式,并且將調查到的信息合理地以幻燈片的形式表現。
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設計將主動權完全交還給了學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及時的指導。以任務驅動為主的信息技術課教學,雖然每節課教師講授的內容不多,但是這些知識都是在非常需要的情況下呈現的。因此,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非常容易,特別是學到之后的及時應用,既解決了問題,又加強了學生對信息技能的掌握,可謂是一舉兩得。
差異教學也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主要解決的是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學習的問題。對于計算機基礎好的學生,教師會給他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例如:布置一些難度更大的任務;讓他輔導基礎差一點的同學;等等。而對計算機基礎薄弱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加輔導,鼓勵他們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以增強其自信心。
總之,以任務驅動為主的教學設計具有許多優點,只要教師合理地設計,將其運用到信息技術課中來,必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偉.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科學出版社,2013-03.
[2]李冰霖.淺議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J].信息教研周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