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證券市場開始變得活躍,為了使證券發行與交易變得更加規范、有序,就需要對證券監管機構與證券發行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同時這也是國家對證券市場進行規范的重要舉措。證券發行核準制是對證券發行的一種規范與干預的方法,作為一種市場準入制度,與很多的利益主體之間存在關系,也是確保證券市場有序、健康發展的關鍵。本文將基于證券發行核準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幾點制度構建與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證券發行 核準制度 現狀 問題
證券的發行涉及到多個利益主體,且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存在較大的經濟與社會地位的差異,并非是一種平等的交易關系,這樣必然出現不平等行為,對一方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必然加劇證券交易市場的無序與混亂狀態,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為此,通過出臺有效的證券發行法規,對各方利益主體行為做出規范,使證券發行更加合法、合理、公正、公開,證券發行核準制度就是基于這一背景產生,用來對證券發行市場進一步規范與約束,使各方的權益得到保障。
一、我國證券發行核準制的發展歷程與應用現狀
我國核準制最初以“通道制”形式存在,我國于2001年正式實施,是由主管部門下達發行股票的企業家數量,也可以說是向各類券商公開推薦擬發行股票企業家數,這一制度中有一個要求是具備主承銷商資格的可以得到2~8個通道,但是依然需要按照主承銷商承銷項目比重而確定[1]。雖然這一制度可以避免盲目申請,發行質量提高,但是依然有很多問題,比如,行業保護與傾向色彩嚴重;各券商通道數量做出限制,普遍不關注小數額發行,小企業融資難度將增大。基于此,我國于2005年將“通道制”廢除。為了將核準制的作用充分發揮,增加了外在的監督,中介機構嚴格把關,將信譽良好、市場行為規范的企業推薦給證券商,從而使核準制正式推廣應用,將市場對證券發行質量的約束力充分發揮出來,從而使市場監管強化,以制度方式保障了上市公司質量[2]。
受各種原因影響,我國股票市場一直采用中國特色的核準制,且會在適當的時間將其過渡為市場化的核準制,但是,從當前的股票市場與證券市場發展情況看,證券市場發行審核制度必將以市場化核準制為主。從當前我國投資者的素質上看,普遍以公眾投資主體為主,為了使投資者權益得到保護,核準制依然可以長期發揮保護作用;隨著我國股份制企業增多,中小企業不斷涌現,如果將核準制終止,將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難以將核準的質量保證。
二、我國證券發行核準制存在的問題
首先,過度包裝。在核準制度下,擬上市的公司對自己能否上市無準確定論,為了使自己能夠上市,除了強化公關措施外,更對擬上市資產進行盲目“包裝”,對財務數據進行優化,從而增加通過發審會的幾率,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存在發展隱患的企業后者業績平平的企業資產風險被埋沒,造成上市定價與實際不符,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3]。其次,利益合謀。主要是指中介機構與發行人之間的利益合謀,核準制下,上市資格被爭搶,證券發行過程中,發行主體與承銷商均對超額募資存在幻想,承銷商便可以從中撈取利益,而發行人與私募機構就可以高價套現,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利益合謀必然影響到證券發行各方權益,對證券發行的規范化與秩序化造成不利影響[4]。市場定價高畸。證券發行中,監管機構發揮的作用是主導的,同時也是上市新股的隱性保護傘,在政府機構發審機制下,依然暴露出了很多投資風險,但是都被低估。此外,法律法規未對承銷商發行人對新股發行承擔的法律風險作出分析與規定,保薦機構問責不到位,在經濟誘惑下,非常容易使中介機構將擬上市資產價格調高,從而成為新股詢價的操控者。
三、我國證券發行核準制完善對策
(一)構建出統一的證券發行審核機構
將二元機構取消,從而使我國證券發行市場得到統一與完整,證券發行的核準制的審批權均要由國家機關負責。可以看出,我國證券發行市場審核機構缺少統一性與規范性,且每一級行使各自的職權,比如,一級市場由證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行使監管權,而二級市場則由證監會管理。由此,對證券發行核準度的行使權進行統一非常重要,無論是針對債券還是股票發行的核準制均需要有統一的機關管理[5]。
(二)建立長效的信息督導機制
對信息監控與跟蹤也是確保核準制正確實施的關鍵,是確保證券發行可以規范的前提,信息作為投資者的重要依據,也是確保有價值的證券可以順利發行的必要保證,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一級市場發行的重要方法。為此,政府需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始終將信息公開作為重要工作。規定信息公開的時間與信息共同的格式、內容等,從而將內幕交易的情況減少,還能夠使相關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得到完善。需要將保薦人對發行人信息公開長期督導構建出來,進而使更加長效的動態監管機制得到順利實施,還能使上市公司的信息真實性得到保證,使核準制更加科學與及時的發揮作用,將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減少,將投資者的信心增強,使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證。
(三)完成核準制向注冊制的順利過渡,將證券監管部門對發行的審核資料實質性審核權利減弱
證券發行審核制度中就包括了注冊制,主要工作是公開發行的文件,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審查,而是走形式,目的是讓投資者有更加廣闊的競爭平臺,將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特征體現出來。其優勢體現在:能夠將證券市場的供求關系反映出來,在注冊制度下,只需要符合規定就能夠向證券監管機關發出申請,主要針對的是證券發行申請人做出的規定,可以將市場準入的門檻降低,從而更好的參與市場競爭;鑒于證券監管機關審查方式是以申請文件的形式,并沒有對申請人的其他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比如,發行證券的實質條件等,進而將審核機構的人力與財力節省,使融資進程加快,防止企業在漫長的等待中錯過發展的機會,可以將證券發行率提高;從核準制向注冊制過渡,還有一種好處是可以將暗箱操作與干預的情況減少,從而使整個市場運作效率提高,發行的有關活動不再是私下完成的,而是公開透明完成,只要是發行人公開發布的信息,監管機構就不能對證券發行進行阻止,可以有效杜絕出現合謀與腐敗行為。
核準制下行政干預是非常多見的,也是一種重要手段,但是僅是借助法律工具完成,讓人感覺干預是合情合理的。要想將干預方面存在的不足與弊端消除,可以實時注冊制,但是當前不具備實施的條件與機會,需要在市場條件相當發達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且需要有非常完善的證券市場機制做保護。由此,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的做法,讓核準制與注冊制結合,這種證券發行審核方法可以更加的符合當前的證券發行審核現狀。
四、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證券發行核準制的產生與應用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當前核準制存在的問題,當前核準制應用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暴露出很多問題,可以通過構建出統一的證券發行審核機構、核準制過渡到注冊制的方法使核準制的應用更加符合證券發行現狀,更好的保障各方的權益,保障證券發行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余浩.證劵監管、地方政府與上市公司財務困境風險化解[D].安徽工業大學,2013.
[2]范玉鑫.資產證券化特定目的公司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
[3]顧玲毓.我國優先股制度的研究——以司法實踐與制度適用為視角[J].法制與經濟(上半月),2015(12):165-168.
[4]王學智.論我國證券欺詐法律規制的完善[D].河北經貿大學,2009.
[5]王珂.重啟IPO對中國證劵市場意義重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2):6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