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光磊 阮毅
《工業通風與除塵》課程改革研究
文/柳光磊 阮毅
《工業通風與除塵》是安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文章以本課程特點為依托,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以期望從多角度多層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將來的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
該課程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也是部分安全工程專業院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試課程,更是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在將來從事安全方面工作所必備的工程技術。由于該課程的涉及面廣泛,知識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尤為重要。文章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方面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
1.1 教材的選擇
教材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選擇教材必須慎重考慮,只有在合適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選擇教材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目標。二是學生的能力與知識水平。教材的難易程度必須考慮學生本身的文化水平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最后選擇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馬中飛主編的《工業通風與除塵》作為教材。
1.2 課堂教學內容的組織
首先,人員、機器、環境及其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構成了作業環境系統,通風與除塵就是以該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風技術、除塵技術、通風除塵測試是技術是工業通風與除塵的三大核心內容。在教學時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計劃及學生的特點要有所側重。其次,該課程以《流體力學》為基礎,要回顧流體力學的知識。比如,第二章空氣流動壓力與阻力和第四章通風設施,在講解的時候要詳細介紹流體力學的知識,實現與該課程的有機銜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要將整本書的知識從前到后串起來,從最初的作業場所空氣與粉塵到通風除塵技術,然后再到通風除塵測試,對通風設計和通風粉塵測定,進行重點詳解,并根據企業的實際應用狀況,進行具體講解,以滿足社會需求。
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和問答法,但是該課程知識較為抽象,如果一味采用講授法和問答法,學生就會慢慢失去聽課興趣,學習主動積極性會降低。鑒于該課程對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應該在講授法的基礎上,結合問答法,通過實例啟發討論法、實踐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1 實例啟發討論法
該課程中介紹包括概念、原理等,內容比較單調,以前在教學中都是先講完方法再講應用例題,現在內容講解前先介紹與該內容相關的應用題目,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提升學生精神,在介紹了應用題目后再進行具體分析,能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
該課程第五章講解通風系統與通風方式時,要在補充圖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某個具體的生產單位,畫出該系統的通風網絡圖,并寫出節點的鄰接矩陣和基本關聯矩陣。
在每節課結束的時候,還要留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討論。學生通過實際應用,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
2.2 實踐教學法
2.2.1 專業課程實驗教學內容。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雖然工業通風與除塵學習內容較為抽象,但實驗教學卻很具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結合。如第二章空氣流動壓力與阻力時,要進行風流點的 壓力測定實驗,通過實驗測出風流點的相對靜壓、動壓、相對全壓;第九章通風粉塵測定時要做通風阻力實驗和作業場所粉塵濃度的測定實驗。
2.2.2 課程設計。通風的設計與撰寫。利用周邊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對生產企業、煤礦等進行真實的通風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全面、真實、綜合的運用該課程的思想、方法,使理論與實際結合。課程設計可以采用每5人一題,題目不重復。比如設計題目《某生產企業通風系統設計》《某礦通風系統設計》等等。為嚴把課程設計質量關,避免課程設計流于形式,也避免學生互相抄襲,在課程設計提交后,還留有一定的時間進行課程設計答辯,要求每名學生做一個5分鐘左右的PPT,并進行講解。
2.3 網絡教學
首先,學生在學習課本上的基本知識后,要在網絡平臺上上傳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如流體力學、工業通風、礦業通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空氣潔凈技術知識以及通風除塵類的學習視頻音頻資料。其次,針對網絡平臺上的實例,建立討論平臺,讓學生各抒己見,找出實例的解決辦法。也可按小組分配幾個有代表性的實例制作成課件,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最后,借助網絡引導學生學習本專業文獻知識,了解專業的核心期刊,國際期刊,了解目前工業通風與除塵的最新方法,學習國際的先進的理念,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考核是整個課程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除了考核學生是否掌握課程基本知識外,還應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課程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閉卷筆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占30%,課程設計成績占10%,筆試題目里設置1~2道實際案例分析題。平時成績除了作業成績外,還應考慮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及課堂案例分析情況。
為了使課程能更好的與生產實踐銜接,需要在教的過程中不斷學,在學的過程中快速成長;需要不斷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企業目前的生產現狀,以及所需要的安全專業知識,把社會實際需求的知識滲透在教學之中,為我們的學生畢業更好地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物理與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