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針對英語專業學生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相關研討會,會中明確提出,多元人才觀是當今社會需求多元化的體現,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的體現。我國英語類專業實踐的過程中如何將多元人才觀融入其中,學生又該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呢。本文結合英語類專業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進行簡要分析。
1 現有高校人才培養現狀
從目前的高校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學校培養計劃較為單一或者說專一,既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又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高校的培養目標大多是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泛科學文化知識,未來能夠從事翻譯、研究、教學、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所以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主要以英語語言、文學、政經、外交、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作為基礎教育理論或教育基礎,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譯方面的技巧訓練和技能培養工作。
具體的課程設置根據不同院校有所調整,不同學校之間根據學生的專業水平培養目標又有調整。課程基本包括:高級英語、英語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等。修讀3至4年或更長。從當前的課程設置來看,我國的英語類專業的學生培養還是以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培養為主,雖然有相應的實踐課程的開設,但是課時和受重視程度均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難免造成社會需要和人才供給之間的誤差。
2 多元人才觀解讀
多元人才觀就是區別于單一人才觀的,以不同的行業標準來評價人才的一種觀念。傳統教育觀與人才觀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和培養要求都有著新的變化。以和諧社會發展為前提,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延伸到教育中則是將教與學、心理學的發展為基礎構建多元人才觀的構建過程。
在英語類專業學生的教育工作中,首先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推行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從社會需求出發,培養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人才為目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既要實現智能型、創新性的高尖端人才的培養,又要注重實和技術性人才。
同時加速用人制度的改革,引導學校向社會進行多元化人才的輸出,改變用人單位的唯學歷論,針對不同行業和不同層次的用人制度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可和制度,從而促進人才培養,增強英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提高并能夠真正實現學有所用。
3 社會需要與人才培養計劃分析
3.1 社會需要與高校課程設置
從社會需求出發,樹立起多元人才觀的培養意識,在目標設置過程中,針對經貿旅游專業向、教育專業向等多個方向的教育規劃不同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設立的側重點。既要學生掌握人文和科技知識,扎實鞏固自身語言、文學、文化等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英語讀寫聽說譯的技能,更要有針對性的設置本專業相關課程。而不是漫漫的將所有專業學生統歸為英語類學生,例如經貿旅游專業學生,不僅要設立相關的法律法規課程,也要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同時培養學生熟練應用經貿、旅游、出版、對外等專業詞匯的掌握量,以應用型、學科交叉型符合人才為培養目標。而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則著重培養起適應知識經濟、技術進步及相關知識的應用能力、獨立分析和積極問題的能力。
也就是說要根據社會的不同需求,培養不同的人才,以社會實踐出發,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3.2 社會需要與實踐相結合
不可否認的是英語已然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國際商務談判和商貿合作的文本多采用的英語,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英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換言之,英語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也是越來越大。涉及到英語專業的崗位包括:外貿、外交、旅游等涉外工作的部門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即便面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英語專業的學生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就業率。并且在未來長期的時間內英語專業的人才依舊能夠保持較高的就業前景。
但是據調查現實,目前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英語技能單一,過于單一的教育形式培養出技能單一的專業學生,難以適應當前的用人單位需求。從當前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的要求來看,學生既要掌握外語聽力、閱讀、寫作又要掌握書面翻譯、口譯、商務洽談等內容,也就是說,當前的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
因此在英語類專業課程設置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多元化人才觀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通過培養學生對于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適應社會需求。
4 總結
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考慮學校專業設置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未來就業方向,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真正實現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其向著更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又要在用人單位的考核制度上有所突破與創新,將多元人才觀融入其中,改變唯學歷論的陳舊觀念,使用人單位獲得更適合崗位的人才,也讓英語專業的學生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實現用人單位與學生發展的雙贏局面。
(作者簡介:朱玥(1984- ),女,河南人,研究生,西安培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