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紅娟
摘要:通過一節課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發現校園環境之美,探究校園文化內涵之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賞美、表達美,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了學生的美學素養。
關鍵詞:校園文化 美學素養 審美意識 活動設計
一、活動依據
我校是小、初、高十二年一貫制的學校,這個班42名同學中有12位是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在學校度過了10多年的時間,他們熟悉學校的一草一木,對學校有深厚的感情;有23位同學是初中開始在學校就讀,在學校度過了近5年的時間,他們雖不是在學校時間最長的,但他們親歷和見證了近些年來學校的快速發展和校園環境的巨大變化;有7位同學是高中加入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在他們眼里,校園是最美的風景。他們熟悉學校的自然美景,但他們對學校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刻。
我們學校從西柏坡走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文化傳統,近些年來,學校逐漸形成了先進、清晰的辦學理念,提升了辦學質量,校園內豐富的文化景觀,如喚起歷史記憶的老校門,承載動人故事的校史館,還有古色古香的國學書院,以及寓意深刻的問道路等,這些景觀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給學生的成長留下美好的記憶。
二、活動過程
(一)發現美——校園環境之優美
根據學校現有的文化景觀,學生自愿結成山石組、植物組、道路組、廊亭組四個大組,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自己最喜歡的校園一景,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去表達自己對校園文化的真實感悟。春天里,校園里萬物復蘇、百花爭艷,學生在欣賞校園美景的同時,也開始審視自我、思考人生,有了深度的發現。
有的同學這樣寫到——
“玉蘭端莊,桃花芬芳,杏花嬌艷,競相綻放在這盎然的春意里……還有的只是開了兩三片花瓣亦或是含苞待放,但只要春風一吹花朵便各自起舞,搖搖擺擺,挨挨擠擠。在這種美的面前,你會卸下所有心防,并從中得到一些自我審視,也正是這些美好的存在才讓我們變得足夠堅定,不動聲色。”
有的同學在世紀林旁產生了這樣思考——
世紀林的景觀一年四季各有特點。春季生機盎然,夏季樹木郁郁蔥蔥,秋季滿是金黃色的落葉,冬季又被皚皚白雪所覆蓋。這就像人生一樣,小的時候懵懂無知、充滿活力,長大后就要好好學習,豐富自己的內涵,正是由于學生時期的努力、認真,才會使我們在之后的時間里碩果累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的同學由自然的花香聯想到了文化的“香氣”——
“在這最美的校園里,有最早醒來的迎春、與人寧息的紫藤蘿、素雅清新的丁香、香氣濃郁的玉蘭、給人溫暖的櫻花以及數不勝數的桃花杏花蘋果花…這許許多多的花都有著它們最獨特的含義。最美校園里的一切都被賦予了最美的文化,我們無論身處學校的哪個角落,都能無時無刻感受到育英文化撲鼻而來的香氣。”
(二)探究美——學校文化內涵之豐富
明媚春光里,學生行走在校園中,在山石旁駐足、在草木前聆聽、在廊亭間思考,用他們獨特的視角解讀著校園文化、感悟著校園文化。
1.一山一石皆文化
校園文化,離不開一定的物質載體。學校內有很多形狀奇特的石頭,它們彰顯著學校獨特的文化。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熱愛學習、行為規范、陽光大氣、關心社稷、勇于擔當,而“江山社稷石”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就像學生寫到的:
走進學校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奇絕的山石——“江山社稷石”。它不僅是我校的“門面擔當”,更是蘊含了學校的獨特文化。它的正面是“江山社稷”四個大字,體現了我校校訓中“關心社稷”這一育人目標;它的背面則雕刻著“祖國真理責任”這六個大字。體現了我校“勇于擔當”的育人目標。
山石還引發了學生這樣的思考,非常富有哲理。——“山石,它沒有斑斕誘人的色彩,也沒有自然怡人的香氣,而石頭上與眾不同的凹凸紋理又表現出個體的獨特性和所經歷過的歲月打磨,告訴我們只有經過困難險阻的磨礪、勇往直前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在社稷廣場東側,有一塊石頭,刻著“敬業”二字。遠處的石凳、近處的的樹枝,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敬業”二字出現在校園文化之中,不光是讓老師敬業、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尊敬學習、注重學業、追尋屬于未來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龍馬精神”這塊太湖石,像是駿馬馳騁荒野,又像是蛟龍躍出水面,即將飛入云端,造型生動,極富生命力。因此每當有人經過這里,仿佛都能夠被這“龍馬精神”深深感染。
2.一道一路寓深意
問道路是學校的重要文化景觀,問道路引發了學生很多的思考:
這條問道路從校門直通廣場,氣勢非凡,而道路上的66句名言警句,既有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現代人的智慧結晶,實在是讓人感嘆學校的良苦用心。
問道路上的“博觀約取,厚積薄發”一句,就概括了博覽學識、深厚積淀,而審慎細致的取用過程。學校正是我們汲取養分的土壤,學校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恰能夠充盈視野,豐富精神世界。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廊一亭,皆以書香為點綴。而我們也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進行著文化積淀,感受著文化的潤澤。
在學習篇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教導我們在學習上應該多學多問,遇到問題要解決,不遺留、不堆積。“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是教導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愛讀書,在書中我們可以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一個人先要做到行為規范、踏實做事才能說得上是彬彬有禮,我校也正在抓行為規范,學校寄予希望中就包括讓我們做一名“規范的中學生”,君子一詞雖好理解但卻不好做到,君子慎獨方成大事,一個人首先要管好自己,才能為后面的事打下基礎。
問道路上鐫刻的66句名言,多數是古代的名言警句,分為修身篇、勵志篇和學習篇,吸取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每天從問道路旁走過,句句名言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啟迪、吸取了力量,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3.一廊一亭具特色
國學書院是近幾年學校新增的文化景觀,一位在這兒生活了10年的同學這樣寫到: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春來到,從曾經的超市鐵柵欄到后來的閑置寫字樓再到國學書院,十個春天,這里陪我走過……
書院廊壁上的一幅幅彩繪,講述的是一個個的經典故事,彰顯的是一幅書韻滿廊的氣質,像一個風韻猶存的老婦,伊的笑容安詳溫柔,身上散發著迷人的書香;又似一位明眸善睞的少女,年輕活力沾染了春的氣息變得無比精致美麗。書院靜踞在校園的角落,是一處洗凈心靈的地方,何不坐在廊亭里背朝俗世,感受著難得的靜謐。
這位同學從小學就在學校就讀,見證了國學書院的從無到有,她和同學們一起曾在書院里談詩經、賞茶藝、憶清明、話中秋。在學生眼里,書院不僅是一個精致美麗、古色古香的建筑,它還承載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麗與豐富,這里是學生心靈的居所、精神的家園。
(三)生成美——清新流暢的文章
美是一種主觀與客觀的交流,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是一種從內心而外的感受。學校的環境美、文化美讓學生產生了審美愉悅,他們文章里自然流露的情感、清新流暢的文字,春天美景、校園文化、青春韶華、陪伴成長這些美妙的主題,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
有同學這樣寫到:
想到那句“春日杏花吹滿頭,誰家年少足風流”。他們也許誰也沒有注意到,此時肆無忌憚揮灑著的、平凡甚而充滿煩惱的,就是一個被稱為“青春”的東西。我想,不需要那些繁雜的定義和別出心裁的雕飾,在每一代的校園里,青春、陪伴、成長永遠是最有生命力、最平凡而深刻的主題。
下面是同學做的一首小詩:
大概是沉浸在冬日里太久,竟讓他抹去了春天的記憶。
平日中光禿而單調的枝干上,已隱隱約約冒出了新生的絢麗。
那是春風拂過的痕跡。
世紀之林內的山桃樹,轉瞬中已披上了一條條素色的綢帶,縈繞在細嫩的枝杈上。
忽一陣暖風,吹的那綢帶不停擺動。
淡粉的花瓣如薄紗般清透,伴著自然輕松的旋律在枝葉上翩翩起舞。
曼妙的舞姿同與之共舞的蜂蝶,勾勒出春的勃勃生機。
那是生命綻放的活力。
春的大地上,色彩開始豐富起來,不再固守雪的潔白;春的林子里,聲音開始爭鳴起來,不再顯示冷的寧靜。
玉蘭樹上淺淺的綠意渲染出濃濃的生機,淡淡的花香裝點出濃烈的詩意。
似乎春天突然給蕭瑟的世界一個暖融的美景,給郁結的人們一個明朗的心情。
這是萬木爭榮的季節,在前方圍巖處立著的,已不是冷酷的冬。
燦爛如碎金的陽光,和萬木一起,在校園中,和人們一起,在風中追逐他們歡樂的夢……
三、活動反思
(一)學校是學生生活的當下,而校園是美育直接的教育資源
校園文化,以文化人。學校豐富的文化景觀在熏陶感染學生,先進的辦學理念引領著學生的成長。在這次活動中,讓學生在校園中去發現美,在發現中感悟美,在感悟中欣賞美,在欣賞中體會校園優秀文化對個人成長的積極作用,讓學生懂得珍惜校園生活的美好。除此之外,學生通過校園文化這個窗口進一步領悟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上這些審美體驗有助于學生自覺成為校園環境的呵護者、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二)超越課堂,超越學科邊界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路徑。
作為政治教師,立足于《文化生活》模塊的教學需要,但沒有受限于學科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去發現美、探究美、生成美,學生在實踐中領悟了自然美和人文美、展示了行為美和心靈美,用文字去表達美、交流美,美美薈萃。總之,學生是這次活動的最大贏家,他們不僅豐富了對美的認識,而且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美育是育人的至高境界,需要教師積極實踐。
正如蔡元培所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的確,美育是育人的至高境界,每個學科都承載著豐富的美育功能,需要教師勇于嘗試、不斷實踐。此次活動是以校園文化為切入點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這只是個初步嘗試,以后還要帶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系列活動,讓他們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懂得欣賞的心靈、一種追求美、建設美的情懷去領略京味文化的獨特、中華文化的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