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瑞琨+曹海燕
摘要:高中的學生性格各異,特別是進入叛逆期的學生特別難于管理,他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班主任要準確、科學把握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癥下藥,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逐步有一個健康、健全的心理。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 角色 責任 心理健康教育 細心 信心
第一,高中班主任要了解班主任的角色責任,更要了解班主任需要承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作為一名教師,首先,班主任應當是知識的傳授者。其次,班主任也應當是班級的管理者、領導者,學校各項工作的總承接者。另外,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扮演著其他不同的角色:家長代理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以及心理的調節者。作為心理調節者,班主任應當深入了解學生、學會傾聽學生心聲、鑒別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預防并及時疏導學生出現各種影響身心健康的不良行為,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如果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學生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學生就不可能處于順應積極心理的常態。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這樣既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的壓力。
第二,班主任工作要細心,對每個學生特別是困難學生要充滿信心。
細心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班務工作要細化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早操、課間操是否有序,上課、自習紀律是否良好,室內外衛生是否干凈,教室桌凳擺放是否整齊,公物是否完好,學生的衣著打扮是否得體,言談舉止是否文明,上學與回家的路上是否遵守交通規則,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班主任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激勵的語言,一個真誠的祝福,都會在學生平靜的心里泛起漣漪。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能善于觀察到別人觀察不到的東西,察覺到別人不能察覺到的細微末節,能透過學生的表面現象洞察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當學生之間產生矛盾,或學生與老師之間產生矛盾時,班主任又要進行及時的調解與溝通,盡量使師生關系和諧而融洽。學生有極大的可塑性,學生的進步與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與班主任有極大的關系,班主任要相信班上99%的學生都是能教育好的。有了這個信心,才能認真耐心地探索合適的方法,對學生有信心主要表現在要充分信任學生,特別是對后進或者犯過錯誤的學生,更要信任他們,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轉變??墒?,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班主任若按單一的目標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終事與愿違,以此完全對學生失去信心,甚至會“恨鐵不成鋼”。所以,班主任不可做出一些“拔苗助長”的行為,致使部分學生始終品嘗不到成功的滿足和喜悅,從而產生自卑的心里。因此,要由基礎定起點,由現實定目標,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吃。
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挫折,都不能失去信心。班主任如果對學生喪失了信心,學生將會自暴自棄,與教師形成對立面。從國家的利益看,他們踏入社會后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從個人利益看,灰色人生將伴他們終身。
第三,班主任要把握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要積極主動地關心學生的心理,積極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當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二個方面:
(1)學習類問題。在學生眼中,學習是第一天職。尤其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長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大往往會帶來很多不良后果。
(2)情緒與意志問題。中小學生最常見的是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不能控制;意志薄弱,感情沖動時無法控制自己、經不住外界誘惑,優柔寡斷。難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
(3)人格問題和問題行為。學生的問題行為按其表現特點分為攻擊型與退縮型。攻擊型問題行為是一種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傷害或引起痛楚的行為;退縮型問題行為是由挫折引起的逃避消極自暴自棄等。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沒有班主任老師的積極主動的參與,沒有他們作用的充分發揮,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必須充分地重視和有效地發揮班主任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是多元的,要學會尊重差異。指導學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使生活有規律和節奏。有規律和有節奏的生活既有益于身體健康,也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減少精神上的壓力,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經常參加體育運動是減緩精神緊張的有效手段。
總之,高中班主任要重視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通過努力讓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從而有個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