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冬青+++周新憲

【內容摘要】在“讀圖時代”,歷史教師應該在把握教材實質的同時,活用圖像資料,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達到“以圖說史”“以圖引思”“以圖啟智”的目的。文章結合教學實踐,闡述了讀圖時代帶給歷史教學的影響,探討了基本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讀圖時代 影響分析 教學策略
現代媒體的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海量的圖像信息,大大地豐富了圖像的具體形態。于是“讀圖時代”應運而生,中學歷史的課程資源因此得到了極大地豐富?!白髨D右書”、“文不足以圖補之,圖不足以文敘之”,圖文并茂,相輔相成,是我國史學著作的優良傳統,“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歷來為學者治學和讀史的重要方法。如何運用圖像資源有效服務歷史教學,值得我們深思。
一、讀圖時代帶給歷史教學的影響
(一)豐富了中學歷史教學的課程資源
大量的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記錄片以及動畫,不僅以其動感鮮活的特點讓歷史“年輕”起來,創設情境、渲染氣氛,還可以提供歷史事實,與教材整合,極大地拓展教學內容,引起了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如本人在上小專題《紫日——印象日本》一課時,從現今中日關系矛盾重重的幾個主要表現入手,播放一段畫面優美、配樂精良的日本征兵廣告視頻,抓住了高中學生的心理,很快將學生課堂積極性調動了起來。然后分四幕,分別以《日出》、《紫日》、《殘日》、《落日》命名。通過圖像資料再現了日本歷史,了解日本民族文化思想核心達到正確認識并對待日本、日本人及日貨的態度;通過重現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歷史,警醒世人警惕新軍國主義的復活,從而昭示了珍愛和平這一人類永遠的主題。證明圖像資料的實證作用比語言文字的表述更直觀更具說服力,學生反映本節課給他們印象十分深刻,靈魂感觸頗深,并期待老師多幾節這樣的時事歷史課。
(二)成為高考命題的信息載體
圖像資源包括影視、照片、繪圖、圖表等,任何一張高考試卷都會用到這些資源。它們以最具說服力的方式呈現歷史事實,能引起讀者廣泛的思考和討論。面對歷史高考命題這種信息表達形式,我們的許多學生明顯不太適應。既然高考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會繼續發揮“指揮棒”的作用,那么在日常的教學中,就很有必要加強學生的讀圖能力的培養以適應高考時代的需要。
(三)改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
“讀圖時代”帶來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圖像人”的產生。在我們中學的校園里,已經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圖像人”,習慣于故事化圖像化的敘事方式,沉迷于電影、電視、網絡、卡通漫畫的圖像中。歷史學科有著過去性和久遠性的特點,反映的是由遠及進、循序發展的客觀事實,這種客觀事實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性質,不能依靠實驗等手段復制或重演,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知程序相悖。這個距離可以通過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改善歷史知識的呈現方式去彌合。歷史教師通過圖像資料這樣的直觀教具進行歷史教學,學生極易把歷史知識以圖形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有利于學生記憶和運用。
二、讀圖時代歷史教學的應對之策
(一)利用圖像的直觀性、形象性,充分發揮圖像在教學中的正面價值
在許多情況下,一圖勝千言。在歷史課堂上,合理地選用各種圖像資料,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對象的直觀感,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以圖啟發思維,培養歷史學習能力。
1.加強教材插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目前歷史教材都有相當大的容圖量,真正是“圖文并茂”,在插圖的形式上看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例如有文物,遺跡、遺址,名勝古跡的照片;有想象圖;有復原圖、示意圖;有地圖、平面圖;有人物畫像、書法字畫、拓片等。例如讓學生仔細觀看“秦皇陵兵馬俑”的彩色插圖,不僅能讓他們直觀感受兵馬俑嚴整宏偉的藝術魅力,還可以引導他們聯系商鞅變法,進而探究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的內在邏輯。還可以從兵馬俑拱衛秦皇陵墓,看到皇權至尊在秦朝陵墓儀制方面的體現,進而探索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從而幫助學生借助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透過歷史形象的表征看到隱藏在其背后的實質。這樣運用插圖,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獲得了對同一對象的多角度的思考和認識。
具有豐富藝術性的圖像資源,不僅能夠成為審美教育的內容,而且能夠滲透在智育和德育之中。例如漢朝的瓦當、魏晉的云岡石窟、唐朝的敦煌莫高窟等圖片可以讓學生欣賞古代中國的繪畫、雕塑藝術成就;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顏家廟碑》、柳公權的《神策軍碑》等可以讓學生享受漢字的書寫藝術之美,進入高雅愉悅的藝術性狀態。教材中的“林則徐像”、“鄧世昌像”、“康有為像”、“譚嗣同像”、“孫中山像”以及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的畫像,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主要從中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插圖,如“南昌起義(油畫)”“長征路線圖”“解放軍入關”“解放南京”等歷史圖片,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入圖”思考,換位體驗圖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嘗試對圖中的人與事從情感上進行褒貶性評價,從而使學生獲得各種道德情感體驗。
2.恰當補充電影、電視、動畫、錄像等動態圖像資源
電視電影既有情節故事,又有場面氣氛,還有對話表情。如果我們將電影滲透到教學中,與課程進行重新整合,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FLASH動畫、MTV既有音樂,又有圖畫,加上歌詞、臺詞,全方位的感官刺激,直接形象的多方面綜合美都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這些FLASH、MTV絕大多數都具有流行時尚的元素在里面,與學生的審美情趣非常接近,贏得學生的認同,借此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情緒,更容易打動學生。
3.巧妙運用簡筆畫
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既沒有實物照片,又沒有現成的圖片,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給學生呈現在黑板上。如:春秋戰國時期取水灌溉用的“桔槔”,利用杠桿原理來取水,很省力;還有三國時的“翻車”、唐朝的“筒車”,都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邊畫邊講解,加深學生對三種灌溉工具各自特色的理解。又如漢朝的“水排”,單從字面上看,有可能認為是灌溉的工具,其實它是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的,附上簡筆畫,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效果非常好。
(二)避免過度圖像化和淺表化,盡量克服圖像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正面引導學生的閱讀圖像化的傾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通過圖像與思維的結合,形成“圖像思維”這樣一種獨特的思維樣式,也可以使他們形成一種與文字不同的語言方式,有效地彌補文字語言的不足。但是對于學校教育,圖像是一柄雙刃劍。如果一味地把教學變成圖像展覽,一味地滿足學生的圖像興趣,會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1.科學地處理“博人眼球”的圖像與“甘于寂寞”的文字關系
圖像資料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是以定格圈定的畫面凝固了讀者的想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和剝奪了讀者的想象能力,使視覺沖擊的印象代替了對歷史深刻的認知,導致認識的偏差。過度圖像化的刺激會削減學生的文字閱讀興趣,覺得那種純語言表述令人煩躁。文字的閱讀與圖像的閱讀根本就是兩碼事,不可能互相取代。因為文字的閱讀更具有“深刻性、抽象性、領悟性、模糊性、豐富性與包容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異的有多種可能的個性化闡釋,帶給讀者是無邊的想象與創造的空間,正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圖像閱讀則是硬塞給讀者一個定格的“文本”。如果讓“讀圖”的眼睛舒適取代了“讀書”的思考樂趣,無異于游戲取代了閱讀,娛樂置換了沉思,快感淹沒了想象。
如今歷史題材的影視故事片很多,而且“戲說歷史”成風,過多使用這些資料,就可能使經過藝術加工的故事情節“先入為主”取代歷史的真相進入學生頭腦。解決“讀圖時代”的偏差現象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和鋪墊,把圖像資料的優勢和文字的理性作用結合,給學生以討論和思辨的空間。
2.理性地看“視覺盛宴”,執著專業精神
圖像資料的使用要符合專業的知識,符合歷史事實。嚴格地服務于教材,能引發學生的探究和思考,一切為視覺盛宴服務的寧可堅決舍棄。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深刻的專業精神叩問教材,理性地使用圖像資源,對專業和學生負責。既發揮圖像所具有的直觀、形象的優勢,又要把握好分寸,避免過度圖像化傾向,不要把圖像只當作調節氣氛、吸引學生眼球的工具,還要通過教師的解說、提示、對比等方法,運用啟發誘導原則,努力發掘圖像的信息含量,有效引領學生觀察、想象和理解,在思維互動中拓展歷史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學習時,必須明確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與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筆者借助圖像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解決了。教學設計如下:
(1)展示古代希臘城邦分布圖和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分布圖。
(2)探究:古希臘地理環境和中國古代地理環境分別對希臘文明和中國文明產生了什么影響?要探究這一問題,我層層深入地設計了四個問題:
①觀察地圖,比較古希臘和古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完成表格:
②自然地理環境對經濟活動有什么影響?古希臘人民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中國人民從事農業生產。
③比較古代希臘與古代中國的經濟活動對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古代希臘:糧食生產受到限制,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便于開展海外貿易、殖民和其他經濟、文化交往活動。有助于形成開放、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和平等互利的觀念。
古代中國:糧食生產發達,封建自然經濟發展需要大一統政治的維護,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和依賴保守的封閉的觀念。
④自主概括地理環境對政治文明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是民主政治的決定因素嗎?經濟因素才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自然地理環境是客觀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有效地運用圖像資料層層深入地遞進式進行,有效地啟發學生思維,讓歷史結論的形成水到渠成“論從史出”,使教學富有探索性,改變了過去難點教學中司空見慣的做法即硬性地“灌輸”給學生歷史結論,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為何。
現代媒體大規模使用背景下的“讀圖時代”,豐富了中學歷史的課程資源,成為歷史高考命題的信息載體,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方式和思維習慣。因此,在“讀圖時代”,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準確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做到用最真實的圖像來傳授給學生知識,用最精確的圖表來完善學生的人格,用最美麗的圖片來裝點學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王瀟彬. 圖像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10(29).
[2] 車雙艷、史風春. 不同圖像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4).
[3] 豐華琴. 歷史研究與教學中的圖像闡釋[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02).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天臺育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