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的數學家伽利略曾說過這樣的話:“世界是一本以數學語言寫成的書。”的確,數學語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教學中無處不在,如何正確使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是數學教師面臨的難點,也是學生在做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失分的難點。在小學階段,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基本策略:
一、用規范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教學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就是學生的第一模仿對象[1]。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熟練掌握專業的數學語言,課堂授課時一定要用規范準確的數學語言講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培養和感染,逐步把自己的口頭語言轉變為標準的數學語言。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 中的“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概念時,很多教師只認為這個“零除外”不能丟,丟掉了就犯了科學性錯誤。其實,“除以”這個詞的“以”字也是不能丟的。因此,數學教師運用數學語言概括與表述數學概念時要準確、恰當、合理地使用每個字詞。因為這些字詞都有確切的含義,都直接影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使用。
二、建構有聲數學,感受數學語言
數學教師要糾正數學不用讀的錯誤觀點。許多人片面地認為語文、英語等科目需要學生背誦,而數學只要理解就行了。其實,數學學科也有背誦的數學概念[2],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大聲的朗讀和背誦記住概念。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嚴謹、準確和簡潔之美,從而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和簡潔的特點。
比如,在一年級開始教加法時,指導學生認識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加數、加數、和”,課堂中,教師應該結合課本中的練習題,反復讓學生朗讀三者間的關系,提問學生兩個加數分別是幾,和是幾;或者問,一個加數是6,和是8,另一個加數是幾等此類的問題。也可以讓同桌之間相互提問,從中感知數學語言的特點,并要求在今后的課堂和練習中加以應用。
三、采用肢體語言,體驗數學語言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關鍵在于進行正確巧妙的引導。課堂上給足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嘗試,通過口頭語言表達、肢體語言表達等方式進行自我表現,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比如,在“線段、直線、射線”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把三線的特點利用肢體語言和數學語言相結合的形式表達出來。兩手握拳,兩拳代表線段的兩個端點,演示出了線段。接著兩手松拳,向兩端慢慢伸臂,形象地演示出直線。一手握拳,另一端伸臂,演示出了射線。這種肢體語言對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是很有幫助的,使學生在不斷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背誦和記憶,它也符合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思維規律,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趣味性。
四、用生活化數學語言解決實際問題
教師要有一雙生活化的數學眼睛,引導學生回答課堂問題,進而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數學起源于生活,當然最終一定要服務于生活。
比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拿出一元、五元、十元等多張人民幣,問學生“你們認識這是什么嗎?學生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錢,這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糾正。在我們的數學中,錢叫做‘人民幣,人民幣的單位從大到小排列有‘元、角、分。現在你們能把人民幣的相關知識用數學語言告訴同學們嗎?”有的學生說:“人民幣有一塊的、一毛的……”有的說:“錯了,應該是一元、一角……面額大的人民幣上有金屬線。”……孩子們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既開闊了知識的視野,又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數學教學工作中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它可以使學生獲得數學交流的機會,發展其數學思維,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樹立其學習的自信心。數學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為數學知識的學習鋪路搭橋,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書安.談談小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訓練[J].雜文月刊(學術版),2014(11):78-79.
[2]盧麗芬.小學生數學語言的現狀與培養策略[J].老區建設,2013(20): 63-64.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