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芳
摘 要:現代思維科學認為,思維過程起于問題意識,沒有問題,思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需要把問題作為思考的對象,是學生心里形成的急待解決又未解決的狀態。教學更加注意挖掘學生的潛能,啟迪其心智,用數學本身內在矛盾設置疑問,巧妙指導,讓學生“無疑”處“生疑”,從而讓學生用已知知識探索解決問題途徑,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關鍵詞:思維;“問題意識”;培養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交給學生提問的權利, 這樣學生由不會提出問題轉變為會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問題意識是驅動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動力,是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前提,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最終目的。以筆者拙見,要唱好“三部曲”來進行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一、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敢問”是一種良好的心理行為。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提問,是自主學習的充分體現。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興趣與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與心理情緒對認知創新思維活動具有擴散與強化的功能。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組織層次,想方設法使學生能大膽發言,質疑問難,特別是敢于發表不同見解。例如,學生大膽提問,教師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水平高低,也要及時加以賞識與鼓勵;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也要先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贊揚他們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接著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啟發用另外一種方法去思考問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超過所學過的知識范圍,學生間無法回答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找出根源所在,剖析原因,采取相應對策。這樣,減輕了學生心理負擔,他們上課就會敢于追問、敢于思考、敢于發言,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就會提升。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學會想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思維的開展需要各種刺激和誘因。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索是疑問,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是疑問。學生有了疑問,會讓他們的求知欲迅速地增長。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動力。因此,教師必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過程中,課前,我會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小燕今年(1999年)14歲,她的哥哥小勇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四個生日,小勇今年幾歲?”這時,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四歲”,有的說:“不對,小勇是哥哥,怎么才四歲呢?”就連平時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和同桌的同學議論開了,學習好的學生舉手,想捅破這個謎,這時老師暫時不讓他們回答,學生們懷著迫切求知的心理跟老師進入了新課的學習。經過一番認真的探究后得出小勇的生日是2月29日,今年是19歲。這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最佳。
三、引導合作學習,讓學生善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對于課堂教學活動至關重要。學生在課堂上合作、交流、討論,讓課堂活動變得活躍,從而啟迪他們思維,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使學生感悟理解。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交流,并帶著各自的疑問,在討論中,大膽提出問題,發表個人見解,碰撞思維,交流思想,達到解決問題、獲取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時,先讓學生獨立用豎式計算例題1÷3=0.333...和58.6÷11=5.32727...,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在學習探究活動中,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提出追問:①兩個例題求出的商,特點在哪里?有什么異同點?如果這兩道題繼續除下去,它們就會除盡嗎?②兩道數學題目,橫式上寫出來的商為何要寫上省略號?③什么叫循環小數?循環小數書寫的形式怎么樣?如何進行分類呢?針對學生提出的以上問題,教師要耐心加以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鼓勵他們積極開動腦筋,發表自己獨特見解,達成共識,逐步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
此外,也可以融合故事情節,讓學生樂于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利用一些童話故事,把教學內容故事化,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在聆聽故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知識。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意識開始的,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漸進、思辨的過程,需要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在此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敢問、想問、善問,在數學的知識海洋里盡情遨游。
參考文獻:
[1]邱振茹.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J]. 教育,2012(6).
[2]邱秋波.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例談[J].文理導航,2013(11).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逸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