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晉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學史;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8—0049—0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每個教師應思考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數學史的滲透,給學生講述一些數學發展史或數學家的故事,能有效發揮數學故事的啟迪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筆者就如何將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 巧妙運用數學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很多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但在教學中把數學史滲透到其中,不僅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深化,還可以激發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教學“圓的定義與性質”時,筆者向學生介紹:約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國已有了圓的概念,考古說明我國夏代奴隸社會以前的原始部落時期就有圓形的建筑。至于圓的定義和性質在《墨經》中已有記載,其中,“圓,一中同長也”,即圓周上各點到中心的長度均相等。此外,還進一步說明“圓,規寫交也”,即圓是用圓規畫出來的終點與始點相交的線。這與歐幾里得的定義相似,而《墨經》成書于公元前4~3世紀,是在歐幾里得誕生時問世的。
二、巧妙運用數學史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的特別在于數學有極其嚴密的思維邏輯形式。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數學,就是希望通過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精確縝密的邏輯思維方式和創造能力。初中數學教材向學生呈現的更多的是系統性的知識,基本都是按定義、定理、證明、推理、例題、練習等固定形式去編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單純地去接受這些知識,而缺乏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按照“定義——得出性質、定理——做題”的步驟進行教學,這樣無法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知識是經過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論證假設、得出結論并完善,經過漫長過程成熟起來的”,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而數學史向學生呈現的不僅僅是明確的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傳授相應知識的創造過程。通過對這種創造過程的了解,使學生體會到一種活的、真正的數學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正確的數學思維方式。
三、將數學史融入課堂教學的意義與作用
1. 數學史滲透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初中數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階段的數學教育應在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呆板地接受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機械地記憶、模仿、練習的層面上,而應在教師為他們展示數學魅力的同時,幫助他們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形成掌握數學的思維習慣。數學史本身對培養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數學家思想活動的歷史記錄,特別是關于創造性活動過程的記錄,充分展現了數學家的機智和敏銳的洞察力,對學生極具啟發意義。
2. 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數學史對學生掌握數學思想、開發數學思維方面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它展示了人類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探索數學、進一步發展數學的過程。因此,學習數學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他們正確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任何一個教學要素都可能影響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史,不僅要考慮數學史資源的內部關系,還要考慮數學史與課程要求、教材、學生的認知結構等要素的關系。只有多角度分析數學史的教學意義,提高教學設計和課堂活動的效益,才能真正發揮數學史的教學價值。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