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昉
【關鍵詞】 鄉土資源;學習興趣;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8—0077—01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課程資源”的概念,徹底否定了“教材就等于資源”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追求教學資源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地域性。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將課內外知識相結合,將課本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挖掘鄉土資源,是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打造。下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就如何依托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作文課堂,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農村學生怕寫作文的現狀
三年級是學生寫作文的起步階段。“萬事開頭難”。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教作文就成了教師最頭疼的事情。特別是農村孩子,閱讀量少,寫作能力更是欠缺。在三年級上半學期,一篇作文從講解、下筆、批改,到謄寫往往歷時一個月,低效耗時,但最終導致的結果還是有部分學生不會寫作文,害怕寫作文,每次的作文、日記作業都是留到最后才做。這既不能打造高效高質的作文課堂,又和新課程標準的內涵相違背,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經了解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缺少發現的眼睛,學生常常沒有內容可寫。
2. 沒有完成二年級到三年級的角色轉變,學生寫作時記“流水賬”的居多。
3. 學生不喜歡閱讀,語言積累少,作文不能寫具體、詳細。
4. 學生不善于動腦筋,缺乏想象力。
5. 作文千篇一律,難以表達學生的真情實感。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輕輕松松地練習寫作,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這就成了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依托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策略
活用鄉土資源,激發農村三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是把鄉土資源與寫作教學融合在一起,以家鄉豐富的鄉土資源為寫作對象,溝通寫作與生活的聯系,拓寬寫作的天地,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觀、訪問、調查、搜集、討論和游戲等諸多方式去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激發寫作興趣,提高習作水平。
1. 充分利用本地的鄉土資源,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教師要帶領學生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利用鄉土資源積累平時的寫作素材,從而培養學生樂于作文、善于作文的習慣。筆者所在學校為農村普通小學,所在家鄉蘊藏著富饒而獨特的鄉土資源。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古鎮風貌,歷史悠久,民俗多姿多彩,極富研究價值和可利用價值。另外,此地的民間傳說故事、地方俗語散布鄉間,為學生依托鄉土資源,激發寫作興趣,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可多引導學生就地取材,將課內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將課本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挖掘鄉土資源,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興趣是心理活動的傾向,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只有激發出寫作的興趣,學生才能愛寫,才能從認識和情感上傾向于作文,真正產生熱愛寫作的巨大動力。
2. 讓學生在鄉土資源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索和體驗,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與表達能力。眾所周知,鄉土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家庭資源三個方面。筆者所在學校地處阿干鎮,社會資源尤其具有鮮明的特色,這里的礦山資源、旅游資源、農業產品資源異常豐富。以這些資源為基礎,教師既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規劃不同的內容,又可對鄉土資源進行補充或拓展,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為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只有把實踐和寫作結合起來,才能深切體會到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的道理,從而做個有生活積淀和內涵的有心人。
3. 以鄉土資源滋養學生,為學生成長成才助力。教師可以結合阿干鎮的具體情況,開設專題講座,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也可以利用鄉土資源,通過作文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里,教師多給學生介紹采集素材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和寫作興趣;也可以舉行“愛家鄉活動”,把鄉土資源整合成成果展,讓學生通過繪畫、征文、手抄報等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還可以因地制宜,在家鄉種植、養殖實驗基地學習,通過畫筆描繪農村新貌,通過文筆講述家鄉的進步;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學農藝農技,寫生活筆記敘述勞動甘苦,等等,學生的寫作興趣一步步提高,也就不會因為沒有素材可用而無法下筆了。
總而言之,開發鄉土資源、整合社會資源,讓農村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進步,已經成為鄉村語文教師教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