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關鍵詞】 小學語文;興趣;情感;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8—0093—01
閱讀,正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閱讀教學也就成了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教學內容。因為,閱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各科學習成績,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開拓學生的視野。下面,筆者就“讓學生愛上閱讀”這個話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只要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積極性,這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開展的主動性,也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以興趣為先導,加強教學環節的有效設計,為學生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使他們在閱讀中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形成獨立的思想。
教師可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引入故事、多媒體、游戲等教學方法,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開展生動、活潑、直觀、形象的趣味性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筆者就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聲畫色并現的特點,把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風景如畫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置身其中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比我們對著課本干巴巴地給學生條分縷析地講解要好百倍,并讓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展開閱讀活動。只要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就能在閱讀中突破文字的限制,產生個性化見解,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要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就要實施“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以文本為主多讀,在閱讀中找到使自己讀出感情的部分,產生共鳴。當然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精讀,選擇重點內容讀,并用科學閱讀形式和方法,讓學生個別讀、齊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領讀等等,使學生能根據閱讀內容,掌握課文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如,在學習《竊讀記》這篇課文時,筆者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如果是自己的竊讀會有什么心情,并讓學生通過文中對竊讀的心理描寫,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心情,讓學生產生共鳴。然后,筆者再結合以下閱讀方法,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思想,和主人公竊讀的心情:1.首先讓學生掌握文章大意,理清思路。2.讓學生齊讀、個人讀,真切感受竊讀中的心情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動。3.用多媒體讓學生聽標準的閱讀,進行比較,找出差距。4.最后引導學生再讀,充分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中體會和學習竊讀中的思活活動,和主人公愛學習、愛閱讀的好習慣。這種以讀為本,讓學生產生共鳴的學習方法,不但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學透課文,而且還能讓學生在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中,愛上閱讀,從此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
三、科學鼓勵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熱愛閱讀、主動閱讀、享受閱讀的過程,養成良好的,使學生終身受益的閱讀習慣。
1. 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自覺思考的習慣。讀而不思就相當于食而不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消耗精力和時間的閱讀。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專心致志,靜下心來體會文章的意境,思考文章的主旨。2.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學生只有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們才能進入文章的中心思想,與作者進行思想溝通,情感交流,這樣才能達到閱讀的效果,走進文章。3.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閱讀中勤動筆,及時把文章精彩的語句和片段摘錄下來,積累知識,學以致用,以便在自己的寫作中能隨時參照借鑒,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要讓小學生愛上閱讀,在閱讀中提高綜合素質、學習能力,教師就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釋放個性,有所收獲。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