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光洙開韓國現代文學之先河,在韓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創作了無數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也是無數學者熱衷于研究的名人大家,他的作品至今也被廣泛傳閱。李光洙年少時,父母因病雙亡,成為孤兒,自小便是家里的“大家長”,被祖父帶大,所以年少的成長經歷,使得他在作品中對女性傾注了比別人更多的關注,也同時塑造了眾多經典的女性形象,本文特以李光洙的代表作品《無情》為例,分析文中出現的女性人物形象,以此加深對李光洙小說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李光洙;無情;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簡介:吳超群(1992.6-),漢,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亞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2
李光洙是韓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長篇小說《無情》是李光洙最為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韓國現代文學的歷史進程當中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本文以李亨植,金善馨和樸英彩三人愛恨糾葛的三角戀為明線,實質是展現了新舊觀念的沖突對立,呼吁當時的年輕人以覺醒,提倡新文化,新教育,主張破除舊習,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爭先閱讀和模仿的范本,在當時激起了一場狂熱的風潮。本文著重對作品當中出現的三位女性形象樸英彩,金善馨和金秉旭進行性格分析,以便更好地體會和理解李光洙的女性觀。
一.作家李光洙的簡介
(1)個人經歷
李光洙(1892年3月4日-1950年10月25日),字寶鏡,號春園、孤舟,創氏改名時的日本名是香山光郎。韓國近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和詩人,獨立運動家,他在朝鮮近代文學史上被譽為啟蒙主義、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作家。
李光洙于1892年3月4日出生于平安北道定州邑的小農家庭。1902年時,父母因染傳染病雙亡,成為孤兒。后進入東學成為書記,但因官吏的壓迫,1904年李光洙前往京城(今首爾)。次年,由親日團體一進會推薦,前往日本明治學院就讀。在日本就讀期間,李光洙組織少年會,并開始在《少年》雜志上發表詩及評論。1910年中學畢業,李光洙回到朝鮮,在五山中學任教。后來再次渡日,進入早稻田大學哲學系就讀。
1917年開始,在《每日申報》上開始連載朝鮮最早的近代長篇小說《無情》。1945年韓國獨立后,李光洙隱匿鄉間。1950年6·25朝鮮戰爭時被擄至北方,生死不明。后確認其于1950年10月25日在滿浦病逝。
(2)文學地位
李光洙是朝鮮近代文學的先驅作家。他的文筆細膩柔軟,筆下的人物多為思想先進的青年人物,因此受到青年讀者們的擁護。說起李光洙,總少不了要提民族主義和啟蒙文學。這也涉及了先生是作家還是論客的問題。李光洙在《我的自白書》中說道:“凡是我寫的小說都暗含著民族精神。有些文學評論家們說我的小說通俗、迂腐,純凈的文學價值不足,這些我都不關心。那些是職業作家們的事,我相信我的讀者們能在我的小說中感受到我真正的意思。”李光洙以這樣的告白來表明自己不是一個作家。但是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直到今天還深深印在人們的心里。
李光洙為朝鮮最早的新體詩人,也是朝鮮近代長篇小說的開拓者。崔南善、李光洙等人將韓國近代文學推上頂峰。李光洙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批判舊社會儒教陋習,煽動革命精神,具有教化大眾的啟蒙主義思想,說教意味較為濃厚。李光洙早期是個激進的理想主義者,鼓吹通過教育、現代化、示威等方式以獲得獨立。后來他成為現實主義者,以可行性的角度來看待獨立的問題。這時他主要重視道德觀及教育,并用小說來宣傳他的主張。小說《無情》是李光洙的代表作品,也是韓國第一部近代長篇小說。李光洙在文學上,提出很多新的概念,也影響了許多作家的創作,對于朝鮮近代文學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奠定了日后韓國現代文學的基礎。但由于李光洙在政治上的親日傾向,很長一段時間,李光洙的作品在韓國鮮受重視,更乏人研究。近年來自金東仁《春園研究》開始,李光洙逐漸受到韓國學術界的重視,對于李光洙的研究亦日加充實。
二.作品《無情》的簡介
(1)評價
《無情》不僅是李光洙的成名作,也是韓國近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以民族主義的理想和啟蒙主義的熱忱較為完美的結合,一經問世就獲得了極高的人氣。小說通過對近代文明的憧憬以及對新教育思想、自由戀愛的頌揚,描述了20世紀初葉的朝鮮社會風貌。小說在《每日申報》連載當對曾引起極大轟動。
(2)內容梗概
男主人公英語教師李亨植愛上了準備去美國留學的新女性善馨。這時他的恩師之女、崇拜他的英采出現在他的面前。為了營救含冤入獄的父親,英采淪為了藝妓,后被裴學監(明植)強奸。她給亨植留下一封遺書,登上了去平壤的火車。在列車上英采偶遇新女性秉旭,她在秉旭的勸說下決定同去日本留學。為尋找英采,亨植去了平壤,但空手而歸。于是他與善馨訂婚后,踏上了赴美留學的旅途。但亨植、善馨、英采和秉旭等四人在火車上偶遇。火車到達三浪津時因水災而延誤。他們目睹了災民的悲慘景況后,舉行了慈善音樂會,募款幫助災民。在此過程中,他們消除了個人恩怨,經過熱烈討論,他們立志肩負起以教育為本的民族復興的使命。
三.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分析
(1)愚昧的傳統女性――樸英彩(初期)
樸英彩是《無情》中男主人公李亨植的授業恩師的女兒,自幼接受傳統儒家教育,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觀念對其影響極深,是當時社會傳統女性的最典型代表。從小和亨植一起長大,是青梅竹馬,父親將她許配給亨植之后,她便認為自己從此只屬于亨植一人,只為他一人生,一人死。所以后來在失去貞潔之后,除了自殺便別無選擇。直到后來遇上新女性秉旭,才真正開始覺醒,意識到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是獨立自主的,女人應該為自己而活,從而成為了一個有主見的現代新女性。所以在本段落的小標題后面注明為初期。
樸英彩是李光洙作品當中深受封建傳統禮教迫害的典型人物。深受封建傳統禮教的影響,家長制、婦德觀、貞潔觀等封建傳統思想在其意識中根深蒂固。所以,當父親安排她與亨植的婚事時,她很自然地選擇了聽從父親的安排。在那時她的心中沒有愛情可言,完全遵循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荒謬理論。
英彩的父親因莫須有的罪名與兒子一同鋃鐺入獄。救父心切,當時還是一名弱女子的英彩受人所騙,走投無路之下賣身為歌姬,但是七年的賣藝生活并沒有換來父兄的平安歸來,相反等來的卻是病死獄中的噩耗。
父親去世后,英彩獨自尋找亨植,但是卻不幸失去貞潔,意欲自殺。自幼受封建傳統禮教以及《烈女傳》的影響,失去貞潔之后,英彩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自殺的不歸之路。因為在當時的觀念里,對女子而言,失去貞潔就等于失去生命。所以失去貞潔之后的英彩只留下一封冷冰冰的遺書,便踏上了火車前往大同江意圖自殺。
但是,峰回路轉,英彩在火車上偶遇東京留學歸來的新女性金秉旭。至此,英彩的命運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轉變。英彩向秉旭訴說了自己的遭遇,秉旭給予英彩深切的同情的同時,對英彩進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她告訴英彩女人作為社會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不應該成為男人的附庸,將英彩從腐朽的思想觀念里解脫出來。并告知英彩她對亨植并不是愛情,只是針于對父親命令的一種盲從。這次和秉旭的會面,是英彩心理上一次最深的洗禮,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覺悟。在小說末尾,英彩也成功赴東京留學,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英彩是全文中唯一一個經歷了價值觀及思想理念轉變的女性人物形象。英彩這一形象最終實現了從愚昧無知的傳統女性到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現代女性的轉變,從封建的思考方式到自我覺醒的精神層面的巨大轉變。
(2)介于傳統與新式女性之間的矛盾體—金善馨
我把金善馨的標題列為介于傳統與新式女性之間的矛盾體,相信有很多人會不贊同。大家應該會指責說善馨不就是新女性的代表嗎?但是在我看來,善馨卻并不是一個完完整整的新女性代表。
她雖然接受西方教育,并預去國外留學。但是她的思想并沒有完全開化,在她父親安排亨植為她上課,并有意撮合她與亨植時,她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抗拒。直至后來舉行婚禮時,她依然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愛亨植,也并不清楚對亨植到底是抱有何種感情。這種表面披著自由戀愛的外衣,實指還是遵循父母之命的內核婚姻,還是沒有逃脫封建思想的束縛。
后期預去國外留學的她也與秉旭有著本質的差異,她的留學并不是自己強烈的意愿,而僅僅是遵從父親的安排,并在未婚夫亨植的監護下進行的。她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未來的理想,只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按照家里的安排在繼續自己的人生。
她一方面想要追求自由戀愛,想要追求婚姻自由,但是又無法擺脫家里的經濟支撐和父母安排,只能做父母壁壘下的一葉小舟,按照父母的意愿,行駛在父母安排下的既定路線上面。
(3)開化的新式女性――金秉旭
在本文中,還有一類女性,她與英彩截然相反,她們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她們追求和男人一樣的平等地位,她們有知識,有文化,有主見,是當時社會里為數不多的精神覺醒的女性。無疑,李光洙筆下的秉旭正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代表。
伴隨著小說情節的不斷發展,新女性的代表金秉旭也以救世主的姿態隆重登場,秉旭的登場也同時標志著小說走向了高潮。秉旭在火車上偶遇英彩,知道了其悲苦身世之后,從精神上給予了英彩極大的幫助。教育英彩應當從“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家庭制度和腐朽的愛情觀當中解脫出來,通過新文化,新教育武裝自己,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同時秉旭還告訴英彩,她與亨植之間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封建陋習所造成的盲從,從而引導英彩擺脫自殺的執念,成為一個有主見的新女性。
秉旭與英彩雖然都同時生活在腐朽的封建綱常倫理之下,但是她卻在接受新式教育之后開始精神覺醒,并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李光洙的作品當中,秉旭是反對封建腐朽家庭制度和父權、夫權制度的先驅女性形象,她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洗禮,不斷尋求封建制度下女性作為人、作為社會個體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強調女性作為社會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成為別人的附庸和附屬品,強調女性自身的精神覺醒。
有人說,《無情》是李光洙的一部自傳小說,以男主人公李亨植比喻自己,英彩和善馨是自己生命中曾經出現過,并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女子。一個是受傳統封建禮教影響至深的女子形象,一個是接受新式教育,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新文化女子形象。我想正如張愛玲所說,一個男人的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了,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所以,對于這部小說我更愿意理解為,在當時社會,雖然大部分的女子都諸如英彩一般,接受舊式教育,具有傳統思想,但是總有一天會在封建倫理綱常的壓迫之下劫后重生,在新知識新思想的影響之下實現從愚昧無知的傳統女性到開化的現代女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作家李光洙簡介.
[2]百度百科.作品《無情》.
[3]王金霞,李光洙長篇小說《無情》中的人物形象分析[D].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
[4]李光洙小說《無情》中女性人物的分析[J].中國論文網,2014.
[5]張敏,李光洙小說《無情》中女性人物的分析[D].安徽文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