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BL)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并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該學習模式對初一年級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效?本文就筆者在教學中的實踐總結和反思,做以闡述。
【關鍵詞】PBL 初一年級學生 英語閱讀能力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3-0128-02
一、課題提出背景
(一)對于問題學習模式的關注。本人因參與兵團級課題的子課題,從而接觸并有所指向的學習了“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并對該模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和教學模式,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機,并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該模式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閱讀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通過閱讀,不僅鍛煉了學生語言基礎能力、又從語篇的角度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通過教學模式的引入、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對于培養初中起始年級學生的閱讀意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就筆者所處的學校反映出當前初一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量太少,并且缺乏科學的閱讀指導和訓練。為解決現狀,筆者結合實際,對初一年級學生的英語閱讀教學方面進行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目前初一年級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及教學難點。1.大部分教師花費過多的精力在語用層面,而對于文化意識、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學習策略的輔導等方面卻望而卻步,從而無法有效的利用語篇資源;2.學生僅僅只是在閱讀上以量取勝,而非語言習得的能力及品質卻并沒有得到提升。
二、初一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PBL的具體應用
結合該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本地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筆者根據Barrows所提出的PBL模式的教學流程,梳理出初一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操作流程,以供參考。
(一)結合語篇背景創設情境。2011版《新課標》明確提出:“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筆者在實踐過程中將問題融合到真實的語境中,由于問題貼近真實生活,學生能有效地運用已有的生活及學習經驗,學生面對問題就樂于參與及解決。而學生在解決課堂問題的同時,不僅是解決書本的理論知識,更是幫助他們面對理論知識能迅速且準確地結合生活實際,培養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便于有將文化意識、意志品質融入其中。
(二)鉆研教材精心設計PBL的問題。問題是PBL模式的核心,從某種程度上說問題的設置與一堂課的成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設置問題時需注意:
首先,所設置的問題須能在一定的語用背景下將生活與所學知識緊密且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對學生的求知心理制造一定的沖突和刺激,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其次,開放性及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能有效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及學習經驗,更大限度的拓寬學生的學習思維,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及學生及時有效地對思考過程進行反饋和調整。但具體實施仍受所教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
最后,問題設置的難度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即問題設置有難度且難度不處于失控狀態,是學生踮踮腳、跳一跳就可以解決的難度,這樣的問題難度區間能更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深入閱讀、分析問題。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之后,引入文本。即閱讀環節。該環節筆者是這樣處理的。
1.教師提前設置具體文本的相關閱讀問題,即結合文字對該文本的理解考察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學語篇。為接下來的自我發現問題、對教師所提問題提出意見、解決問題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做鋪墊。
2.學習新的語言點或深度理解文本
(1)學習新的語言點。對新的語言的學習,教師對語言點的提出、運用及練習環節,教師應充分留有時間與學生互動,采用講解法及討論法。需強調教師應掌握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點——待學生對新的語言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時,放手讓學生自學或小組合作共同練習和鞏固。
(2)設置另一類問題,該環節的問題設置注意事項與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環節設置的問題一致,多為開放性問題。教師應留有一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互動,可以結合學生需求及學生能力做一定的輔助策略,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表征,對語言點進行細化學習、關注語用場景的方方面面等問題。
3.小組合作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筆者采用的是4人一小組,大家群策群力,輪換分工角色。讓每位學生都能在不同的角色上有所成長。 重視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幫助與評價。此環節雖是學生活動,但教師應注意觀察,協調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的活動及討論做好監督和輔導,以維持學生的學習活動。
(四)交流評價。
PBL模式的學習成果以多種形式進行展示,通過對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檢查了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彌補了部分同學沒有注意到的問題點。另一方面引導和檢測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
1.成果展示的形式多樣
學習成果展示可以是情景劇表演、問題答案匯報、調查檔案、研究報告、海報制作等方式。但由于課時的局限,展示時間也只能控制在5—10分鐘,該時間段大約有4-5組展示成果匯報。其余小組的檢查只能在對展示組的評價及課下或下節課的復習環節上展示及檢查。
2.交流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合作討論進行評價是極其必要的,有助于防止學生的學習偏離教學目標,同時也在總結評價時,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從而強化新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總結評價時將所學內容進行升華,延伸到情感態度和文化素養的培養。
當然交流評價形式決不拘泥于單一的師評,可拓展為師評與生生互評相配合。
參考文獻:
[1]鄭秋葉.指導閱讀技巧與方法 提高閱讀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1,(2)
[2]王艷紅.主題探究 互動發展——小學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遠程教育雜志,2005,(5)
[3]施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習策略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06,(36)
[4]肖建芳.影響英語閱讀效率的因素及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和研究,1998(3)
[5]張瑞梅.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在通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6]宋林.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0
[7]格瑞萊特.英語閱讀教學,2000
[8]孫薇.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時間:分類與管理[J].課程教學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