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VIEW POINT

近日,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正式揭牌,這標志著有“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走出河北省,正式進駐浙江。平湖學校由河北衡水第一中學輸出品牌、輸出師資、輸出管理、輸出文化,執行校長直接由衡水第一中學派遣,同時衡水第一中學將派遣各學科骨干老師來學校任教。據時代周報統計,到目前為止,衡水中學在國內辦有18所分校。對此,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表示,“他(衡水中學)是個應試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數沒有人。跟我們浙江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不符合,他們認為是先進,我們認為是落后的,我們浙江不需要這樣的學校。”
@團結湖參考: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這些年來在媒體的頻頻報道與渲染下,已然成為所有超級中學的形象代言人,同時也成了人們抨擊應試教育的一個靶子。這也是一個事實,雖然有些不公,有些無奈,但只要應試教育體制沒有根本改變,或者出現一所更加變態的高考集中營,它們就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罵名。更加悲哀的是,至少在當下與今后數年內,人們看不到這些超級中學逐漸衰微的勢頭。恰恰相反,衡水中學走出河北一隅,在全國各地辦學,正說明了類似超級中學仍有廣闊的社會需求與市場潛力。
@楊東平:“超級中學"為人詬病,是因為它有五宗罪:一是破壞區域教育生態,這種一家獨大的“巨無霸"形成對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地位;二是損害教育公平,“超級中學"集中在地級市或省會城市,優質高中重心過高、遠離農村;三是助長應試教育和升學率評價,這些“超級中學"大多實行嚴格的應試訓練,公開大肆開展升學率競爭、高調宣傳“高考狀元";四是收取高額擇校費,“超級中學"主要是靠行政化手段打造的,其生意經是靠高升學率為號召,大量招收擇校生,主要靠擇校費支撐其優質的辦學條件、教師待遇和學校地位。五是大班大校有教育隱患。
@新京報:“衡中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灌輸和服從,以及重復枯燥的機械化勞動。如王小波所言,重復枯燥的機械化勞動是消除一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處在“衡中模式"下,大部分學生都被剝奪了懷疑精神和自主意志。也許他們能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但結果是好的不代表就能忽視過程。從長遠看,“衡中模式"對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社交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都是弊大于利的,對一個國家的公民培養也是難有益處的。
@王彬:有人會說,衡水中學的那一套教育政績觀,以及培養學生的具體方法,也能讓學生“人皆有進、人皆成才"。理由是衡水中學的畢業生每年有很多能考上清華北大,還有很多也能流利地通過英語面試考上香港高校。其實,這樣的理由本身就有失偏頗,也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把“考上名校"基本等同于“學生成才",這簡直是一種“神邏輯"。怎么說呢?其實在用單一的評價指標來衡量學生成才,但學生的真正成才則需要全面的培養和考量,相應的評價指標應該“多種多樣",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因素。
近日,北京四中老師在朋友圈分享的一篇初二學生作文走紅網絡。老師對這篇作文評道:《愿你》說出了很多人到中年想說的話。對此,網友們提出質疑,認為語文老師大概從來不刷微博,這篇優秀作文只不過是微博雞湯合集。其中“愿你付出甘之如飴,愿你所得歸于歡喜”一句來自QQ空間的個性簽名;“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愛”一句是模仿作家“八月長安”的微博“希望死后的墓志銘可以有底氣刻上:一生努力,一生被愛,想要的都擁有,得不到的都釋懷”;“愿你有盔甲也有軟肋”一句則是暢銷書的書名《愿你的生活,既有軟肋又有盔甲》……
@高曉松:
初中作文主要在于訓練能指,包括語感、韻律、節奏、層次等等,這篇都表現得很好,至于所指,要等生活磨礪與悟性。許多人終其一生也沒形成獨立的所指,只會在一旁起哄架秧。還有些陰暗已久,畏懼陽光。
@苦蕎:
如果總是借鑒模仿現流行詞句、爆款文章,其實對于寫作的提升并無益處,這樣輸入帶來的輸出是難以抒發真情實感,有觸動、有觀察、有嚴肅閱讀的輸入,再去進行輸出,也許會更好。語文老師評價此文道出了很多中年人想說的話,大概是想說孩子本身的那種靈動、混沌、元氣淋漓的感覺消失了吧。
@光明網:
多樣化的文化生態才有選擇、有判斷的余地,才有發現“什么是更好"的可能,才能促成對真相、歷史、自我、平等的探究和表達。坦率說,初二女孩的文章表達出了吸納不同敘事方式的嘗試,只要持續這種開放性的閱讀,她的未來肯定會與更成熟的自我相遇。相反,一些有網絡通俗文本恐懼癥的人們,才要擔心閉鎖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今年3月,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校長張敏認為《愛迪生救媽媽》是篇假課文,闌尾炎手術出現時愛迪生已經39歲,而非7歲。4月初,人大附中語文教師公開質疑《尊嚴》一文:石油大王哈默的前兩任妻子分別來自俄國和新澤西州,而非南加州小鎮鎮長的女兒。網友們總結了語文課本中多處造假,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中1989年美國洛杉磯并沒有發生地震,發生地震的是舊金山,并且地震發生于凌晨4時31分,教室里不可能有正在上課的學生;比如《華盛頓與櫻桃樹》,考古學家發現,華盛頓童年所住的弗吉尼亞州拉帕漢諾克河邊,沒種過櫻桃樹;比如插圖中宋朝八品知縣身著紫色衣服,按宋代服飾制度,只有三品以上才能服紫色……
@人民日報:
一個意在引發哲思的故事,需不需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很長時間以來,因為個別人缺乏常識或“想當然",語文的課外閱讀、練習題、試卷等地方,“大而化之"的地方不少。如果說不對語文課文“吹毛求疵"尚可理解,那么其“作假"的“衍生品",比如一些教學方法乃至觀念的偏頗,就不能不引起重視了。
@羅義安:
教材選文有必要建立公示制度,即教材編寫組對各年級教材的選文通過電子版的形式予以公示,且公示的篇目要比最終出版的多。在廣泛征集民間意見的基礎上,編寫組再次對選文進行審核,推敲每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每一個詞語及標點符號的準確性,最后由專家審定,并正式出版。
@熊丙奇:
部分編寫教材者僅從文學性或教育性角度去考慮其價值,忽略了對其真實性的考量,久而久之不利于培育種植提拔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果在培育種植提拔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時候,不去關注學生的表達是否是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否是有詳實的論據,而僅僅看他說出什么樣的觀念,實際會影響他表達的有效性,也會影響學生表達能力的培育種植提拔。

在知乎上,一名國家博物館講解員回答了問題“哪一件小事情讓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階層的固化”。講解員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先后給兩所學校上課,前者是一所郊區的普通中學僅參觀10多分鐘便匆忙趕回去吃營養餐;后者是一所自愿參觀博物館的重點小學,要求放棄午飯繼續上課。更令講解員驚訝的是,當提問“北宋之后是哪個朝代”時,五年級的小學生回答了“偽楚”,這個僅存在了32天的政權。
@楊津濤:
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能知道“偽楚",確實超出了絕大多數同齡人,但尚未超出常理。畢竟,在中國,孩子們從小就會被要求記憶各種“知識",比如“唐宋八大家"姓甚名誰之類。對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偽楚"和“唐宋八大家",在知識屬性上(純粹的記憶)并無區別。其實,歷史教育最重要的作用,絕不在于讓他們記住王朝更替、歷史大事乃至名人典故,而是通過歷史學習,培養其邏輯思辨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記錄生活的筆記:很多人對偽楚的看法,能看到認識性書籍和方法論書籍價值上的差異,從而來判定偽楚這個知識的價值,但是,卻沒有站在一個長時段和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些具象的獲取在發展上的長遠意義,這就又是一層了。其實不在于孩子說出這個偽楚是不是真的朝代還是僅僅是小政權,這個小錯誤并不算什么,而是孩子去探究去喜歡獲取新的事物,這動力是自己的,然后敢于在大眾面前表達出來,而且也是興趣居多。
@小荀上弦月:偽楚對于成人來說可能只是一條名詞記憶,對于兒童意味著的則是一種開啟不同未來的可能性。知識改變命運仍是下層上升幾近唯一的通道。兒童知道偽楚縱然無須高調贊嘆,卻絕不該,也不能貶為無用。對知識的憧憬與崇敬正是對階層封閉的最有力威脅,而評論里那些鼓吹學了沒用的才是階層固化的最大助力。

@餅趣趣:想透過熱議的“知乎‘偽楚'事件",聊一些有的沒的,關于“知識有無用論"和“階級固化"。首先想要說明的很重要的一點是,知識(Knowledge)、能力(skill/ competence)和素養(quality)是三個層面的概念。其中,第一層的知識,和普羅大眾所定義的成功(細化為階層跨越),沒有必然關系。第二層,“能力",意即通過有意的、系統的、持續的努力,可以順利且適應性地完成與理念、事物和人相關的復雜活動或工作的能力。第三層,“素養",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綜合能力等各個方面。
@葛霈又來了:
偽楚,一個“無用"的知識點,超出了應試教育之外的知識冗余,沒想到撩撥到了這么多人的G點。正是在功利主義視角下,使得這些“無用"的知識變得如此奢侈,以至于可以作為區分社會階層的標志。階層固化只是功利主義的后果,也正是那些“知道這個有什么用"加深了這種固化。還是回到一個更耳熟能詳的問題吧:哲學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