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尚文認為語文教學應當著重于語感的養成和發展。本文淺析王尚文的語感論觀點,對其觀點進行了歸納和整理,并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包括語感論內涵的分析,語感論對教學觀的影響,以及語感論應該推廣的理由等。
關鍵詞:王尚文;語感;語感論;語文教育思想
一、語感的內涵
語感,這個詞語我們可以將其拆分開來進行理解。并基于王尚文的觀點,從字面上入手,“語”應當包含語言(言語行為)和言語(言語作品)。置于語文學科內部而言,是指向以“語用”為核心的語言教育,并提倡主要進行言語表現形式的學習。“感”是指感知、感染、感悟的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講,語感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感受性”,即人對客觀刺激物的主觀感受能力。作為語感的刺激物必然是言語內容賴以存在的物質的言語形式。從這里不難看出,語感的來源是多重多樣的刺激物,語感的產物是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所謂的“直覺”。
對于王尚文所說的這個心理過程,我們有幾點需要注意:
1.刺激物的特征。在語文學習中,這些促進語感產生與形成的刺激物籠統而言,應當包括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的事物。但無論刺激物的存在形式如何豐富,從王尚文的觀點講,必須守住語文學習的底線——致力于言語形式的學習,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如果守住了言語形式這一門檻,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論文,也不會上成政治課;跨越了這一門檻,即使教的是詩歌、小說、散文,也會上成政治課或別的什么課。也就是:“只有以課文的言語形式為綱,自覺而明確地指向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語文課。”
2.重視強化的作用。語感的形成有其心理學依據,王尚文也特別強調了語感形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S——R”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存在著同化和順應兩種狀態的。但無論過程復雜或是簡單,有一個環節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也就是“強化”。比如,他認為語文基礎知識要通過大量有關的言語對象反復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從而附著于他們的心理結構,也就是形成條件反射。因而,只有得到了合理強化的刺激,才能讓學生對刺激物產生霎時的條件反射。王尚文基于此提出了一條檢驗是否形成語感的標準,就是“高品位的語感能使言語主體一聽就清、一讀就懂、一說就通、一寫就順,而且聽得真,懂得深,說得好,寫得美。”但是,我們知道,在母語學習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對母語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語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是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對此,王尚文認為在培養語言的基礎上,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語感的素質,使之不斷廣化、深化、美化、敏化。
3.語感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王尚文提倡語感養成應關注言語表現形式,但這并不等于忽略言語內容不管不顧,更不等同于忽略整體而肢解文章,進行所謂的美詞美句美段分析。這種肢解課文,分析哪個詞好,為什么好的行為至少應該建立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之上。從學生語感發展的過程說,筆者認為應當存在的狀態包括:初讀課文時候的混沌模糊的理解,這里的理解是屬于自己的解讀,是根據自己的前知識儲備而形成的語感。在這個階段,學生會對整體的內容、情感等有自己的初步的淺層次的理解。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是能夠知道哪部分的表達形式是吸引自己的,是優美的,是可以學習借鑒的。第二層次的語感,應該是在經歷過教師專業的解讀分析之后,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文章最具特色的地方有自己的解讀,并通過傾聽他人的見解,通過多次閱讀,產生新的語感,并強化了這種語言感知能力。第三種狀態應該是,在現實的言語環境中使用這些所學的語文知識,能在相同的場合中瞬間調動自己的這種言語能力,進行言說行為,憑借得以強化的語感進行交流,或者在相似的場合中能夠遷移這種語感狀態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語感會經歷一個由混沌模糊到條件性反射的過程,面對學習材料要做的就是玩味斟酌、模仿學習、求教進步,在環境中理解,在實踐中運用,來建構屬于自己的解讀,發展自己的語感。
二、語感論視閾下的教學觀
1.語感論視閾下的教育觀。提供豐富多樣的言語形式刺激。通俗的說,從吸收方面講,語感就是接觸多了,產生了自然的條件反射,無論正確與否都有有自己剎那的感悟、解讀。因而要多給學生接觸言語形式好的材料,多幫助他們對一些字詞等產生刺激,并強化這些刺激物的作用。在課堂語文教學之中,學生接觸到大量優質的言語材料,基于王尚文提出的語感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應當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言語材料,以便可以更多地刺激學生的大腦,促進他們語感的形成。他提出“語感是言語對象化于人的語言器官的結果,離開具體的言語形式,語感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圖形、影像、文字等的結合,幫助學生在立體交錯的語言環境中,從多角度刺激大腦高效的接受有效的言語表達形式,促進語感的形成與強化。但在這個過程中,王尚文認為“言語主體只要一開口說、一下筆寫,他就已經觀念地介入了表述對象,盡管他主觀上是何等真誠何等努力地試圖客觀地加以表述,也仍然不能不受到他感知、認識水平的支配,不能不受到他情感、態度的左右。”故而,需要幫助學生接觸正確的語言內容和形式,形成正確的語感。
創設語言應用環境。從表達方面講,就是讓學生多寫多說,能夠運用他們形成語感進行正確、優美、有效的表達。同時,還要具有語文意識,這是王尚文很提倡的一個觀點。對“語文意識”,他的解釋是“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語文意識的養成就是良好的語文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的過程。”在對各種文體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抓住文體的最突出的幾個特點來創設條件,讓學生進行實踐運用,以強化他們的語感。
2.語感論視閾下的學習觀。重視言語形式的積累。王尚文認為“只有掌握了相當數量的言語形式,學習有關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等的一般知識也才有堅實可靠的基礎,這些抽象概括的一般知識才能懂得深、學得活、用得上,否則就有可能走上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絕路。”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語文教學都以言語作品為主要教材內容。比如,我們知道的“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比如朱熹讀書法中提倡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等都是這個意思。當然,現如今我們的語文教育當然需要更加的高效,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語感的形成,語文素養的養成是離不開對優質言語形式的積累的。這就是他所說的語言知識的學習主要還得通過學生的感官、心靈對優秀作品語言的感知、揣摩、玩味,在長期的反復的實踐中自然積淀而成,也就是“循其自然”、“神而明之”。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困難之處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沉淀。
強調實踐應用的價值。前文已經談到,我們語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通過自己形成的語感來吸收別人文章中的信息,同時,通過自己的語感進行表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的進行語感的應用,并在應用中強化習得的語感。也就是王尚文所說的“語文教學可以順水推舟地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讀、寫、聽、說自然而然地變為學生的生活形式。”
三、語感論存在的意義
1.突出了語用的地位。相比較語文的性質應屬于“人文性”或是“工具性”而言,王尚文雖然沒有明確強調(或許是回避爭論這個問題),但其一直致力于語感的研究,并提出“語文課程為了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生的讀寫聽說活動必須指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們的內容。這是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的根本區別。”從中可以看出,通過不斷的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語感,學生可以形成對言語形式的準確高效的條件性反射,語感習得的來源是大量接觸豐富多彩的言語表現形式,無論是積累、誦讀、還是實踐運用,都有助于語感的形成與發展。而習得的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對言語材料產生長效、高效的解讀。這雙向交互的語感過程,究其實質就是語言運用的過程,也就是王尚文所提倡的將“語用”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
2.強調了對話的地位。語感的來源是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所帶來的刺激,這些刺激物在語文教學之中主要表現為文質兼美的文本材料。面對這些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遵循現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在意識支配下自覺捕捉能夠刺激自己現有語文知識和能力興奮起來的字詞句。根據王尚文的解釋,就是在自己大腦中形成對刺激的主觀反應,這個主觀反應既是他所說的“直覺”,也是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促進了自己大腦中語感的產生,與師生進行對話,豐富和發展了之前所形成的語感,此后在經過多次自己的思考解讀,從而完成了語感在來源上的形成過程。在下一個語感運用過程中,也是在語感的支配下通過對話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這括書面形式的交流,也包括口語交際上的交流。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言語學習習慣。語感是不能離開閱讀大量文質優美、言語形式值得借鑒的言語材料,離不開積累和沉淀,離不開多次言語實踐應用而兀自形成的。閱讀、積累、運用,這一系列語感養成的方式都可以為我們言語學習習慣的養成提供沃土,助我們言語能力的發展。這不僅僅對我們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對任何時候的文本閱讀、信息提取,對有效地表達自我觀點,有效地和他人交流交際等都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倪文錦,王榮生: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納薇玥(1987-7-4),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2006級本科畢業生,現為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