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輝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要求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作用,充分體現信息系統的優勢,本文分析了資產控制規范對內控信息系統的要求,應對資產管理風險,應用內控方法的途徑,分析了現有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特點、局限與不足,提出解決方案,對內控信息系統功能架構給出了具體規劃、設計,為單位開展內控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單位內控;資產管理;信息化
當前,行政事業單位處于全面推廣內部控制規范的關鍵階段,財政部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簡稱《單位內控規范》,要求各地自2014年1月1日起貫徹執行,地方各級財政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貫徹實施計劃,時間過去兩年多,各地貫徹實施的工作進度和效果不容樂觀。由于這項工作難度比較大,頭緒較多,信息量大,涉及的崗位人員多,涉及的規章制度多、程序復雜,如果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單位內控難以長期、可靠、有效地實施。本文從資產控制層面,探討內控信息系統的功能架構,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創建全面的內控信息系統提供參考。
一、單位內部控制規范下的資產控制要點
(一)內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內部控制是指行政事業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
(二)內部控制的方法
在全面梳理業務流程,明確業務環節,分析風險隱患,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制定風險應對策略的基礎上,有效運用以下內部控制方法:1.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2.內部授權審批;3.歸口管理;4.預算控制;5.財產保護控制、6.會計控制;7.單據控制;8.信息內部公開等。
(三)內部控制一資產控制規范要求
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是履行其社會職責的物質基礎,資產管理的主要目標是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資產,維護資產完整,為行政事業單位履行社會職能提供有力保障。行政事業單位要從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兩個方面加強內部控制,資產控制屬于業務層面的內部控制。
單位的資產按照資產形態,主要分為貨幣資金、實物資產、無形資產、對外投資和其他資產。不同類型的資產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態、特點屬性,風險點也各有不同。貨幣資金主要風險是安全風險,實物資產是賬實不符的風險,無形資產存在權屬不清的風險,對外投資存在論證不充分、缺乏追蹤管理導致投資失敗的風險。
應對資產管理主要風險應采取的五項應對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資產內部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設置資產管理崗位;三是加強對貨幣資金的控制;四是加強對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管理;五是加強對外投資管理。與資產管理相關的不相容崗位包括:1.貨幣資金支付的審批和執行。2.貨幣資金的保管和收支賬目的會計核算。3.貨幣資金的保管和清查盤點。4.會計記錄和審計監督。5.無形資產的研發和管理。6.資產配置和資產使用。7.資產使用和資產處置。8.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本文以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為重點,說明內控規范的具體要求。
(四)資產管理的風險及應對
當前,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資產分布廣、數量多、信息不集中、數據不準確、資產購置消費超預算等問題。一直以來,單位資產被挪用、盜竊、濫用、閑置的現象時有發生,資產損失和浪費的風險較大,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的主要風險包括:
1.領用環節的風險,資產領用沒有履行相應的審批手續,資產發出沒有正確登記,沒有歸集到領用部門或者個人,可能造成實物資產賬實不符或使用效率低下。
2.保管和使用環節風險,保管不善造成被盜、發生毀損;無形資產權屬不清,導致法律糾紛,造成經濟損失;日常維護不當降低使用年限;長期閑置、造成浪費;缺乏有效記錄和清查盤點機制,造成賬外資產、資產流失、資產信息失真、賬實不符等現象。
3.資產處置環節風險,沒有嚴格執行審核審批程序,未按規定執行,造成處置收入流失、處置行為不合法或者存在舞弊的風險。
資產管理的風險控制措施包括:一是對資產實施歸口管理;二是加強對資產處置的控制;三是建立資產臺賬,加強資產的實物管理;四是加強對資產的動態管理。
內控規范要求單位逐步建立完善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工具,全面掌握單位內部各部門占有、使用的資產種類、數量、使用狀況等信息。單位資產信息管理系統有利于編制資產統計報告,幫助管理人員全面掌握各部門占有、使用資產種類、數量、使用狀況等信息;有利于加強對資產情況的分析,對利用率不高、長期閑置的資產、超標準配置的資產、可以及時識別并提出處理措施,逐步調劑到其他部門甚至其他單位使用,推動閑置資產的合理流動,最大限度地發揮閑置資產的使用效益,實現對資產的動態管理。
(五)內控規范下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的不足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普遍采用了財政部推廣的資產信息管理系統,其功能覆蓋資產的配置、使用、處置、評估和收益管理等環節,通過卡片管理和條碼管理功能形成資產檔案;通過各項業務登記實現日常業務管理,形成資產管理臺賬;通過數據交換功能實現資產業務的申報審批和備案;通過資產報表、綜合分析功能為財政及主管部門提供決策支持的依據。這個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為財政部門管理國有資產提供有力支撐,但比照單位內控規范要求存在很多不足:1.該系統由財政部門維護,通常只為每個單位分配一名操作員,由單位的會計人員使用,資產信息變動登記不及時,不能滿足全員參與的內控規范要求;2.不能體現內部授權審批控制流程;3.不能貫通預算控制和政府采購;4.不便于信息內部公開和內部監督評價;5.資產變更登記實時性差,賬目難與實物相對應;6.保管人信息不準確,資產缺失難以確定責任歸屬;7.資產保管人不能實時掌握自身保管的資產信息,造成資產管理意識淡薄等。
二、內控規范下資產控制信息系統的總體特征
(一)擁有全員網絡辦公環境,并與現有的業務管理系統(包括資產信息管理系統、預算編審系統、預算執行一電子支付系統、賬務管理系統、非稅收入管理系統等)網絡對接,采用局域網接入財政專網的網絡拓撲結構,配置服務器,建立自己的內控信息管理系統。
(二)體現單位組織結構,在部門中添加成員用戶,創建角色組(歸口管理職能),分配用戶角色,為部門和用戶指定上下級關系。
(三)內控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全周期、全過程地登記、處理以下全部業務控制流程:資產購置申請,內部審批,預算指標控制,政府采購,資產驗收,款項支付,資產卡片登記,財務賬目核算,資產配置審批,資產使用、資產內部轉移、保管人變動移交、資產清查盤點、資產處置與審批,處置收入管理,查詢統計,合同檔案管理,信息內部公開,審計監督。
(四)內控信息系統必須能夠與現有的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交互,完成數據傳遞。未來,逐漸實現內控信息管理系統與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整合,信息流無縫銜接,信息共享。
三、內控信息系統資產控制功能流程架構
以預算編審系統為基礎,將財政批復的預算方案分解到各部門(預算編審),部門用戶發起資產購置申請,由部門負責人審批,再按照制度規定的審批權限交由相關領導審批或會簽,財務部門分配預算指標額度,財務負責人或總會計師認定業務控制類型(政府采購、合同控制等,進入不同的控制流程),資產配置審批(傳遞數據到資產信息系統),采購流程,驗收交付,款項支付(電子支付系統),資產卡片登記,財務核算(賬務系統),合同管理等。資產日常管理包括:資產運用,資產處置,處置收入(非稅收入系統),資產清查。
資產清查盤點,內部轉移,資產處置,都要體現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和資產使用保管部門的共同參與,聯合會簽,可追溯。資產保管部門實時掌握自身保管的資產信息。資產處置信息內部公開,紀檢監察或審計部門,可以查看資產審批、處理流程,登記審計評價意見,經辦人員改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