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軍 劉佳


摘要:在“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必經之路之時,縱然泉州市的制造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貢獻了重要作用,但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問題。本文通過對供給側改革和泉州制造業轉型升級等相關文獻的梳理,面對泉州制造業發展的現狀,找出在此宏觀背景下轉型升級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根據泉州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制造業;轉型升級;泉州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曾提出,在推動總需求不斷增加的同時,要著手提高供給側改革。近年來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轉變,我國正由供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向供給推動經濟增長轉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泉州市制定了“十三五”規劃,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探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如何促進泉州市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泉州制造業現狀分析
(一)整體現狀
2015年,泉州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137.74億元,與去年相比增長8.9%,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名中,連續17年保持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78.28億元、3742.33億元和2217.13億元,與去年相比分別增長1.9%、8.9%和9.3%。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泉州市的經濟發展已經步人工業化階段的中后期,三大產業中,第二產業無論是在增加值還是在增長速度方面,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中五大傳統及五大新興產業的增加速度通過表1可以看出,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傳統產業增加值為2039.23億元,所占比重高達70.25%以上;而新興產業才440.95億元,處于剛萌芽狀態,但發展空間很大,增長勢頭良好。在傳統產業方面,紡織鞋服呈主導地位,增加值占據了傳統產業的51.4%,從增長速度來看,食品飲料的速度最快,增加了9.8%,其次為裝備制造業。在新興產業里面,石油化工和修船造船這兩大產業發展勢頭強盛,比上年分別增長21.6%和29.7%。
(二)主要產業集群現狀
產業集群在泉州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絕對地位,30多年的風雨兼程,泉州產業從無到有,由散到聚,目前,產值超千億的產業集群有三個,分別為紡織服裝、鞋業和石油化工;產值超五百億元的有兩個,分別為裝備制造集群和建筑建材集群,另外還有一些為泉州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的產業集群。
1.紡織服裝業集群: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作為泉州市首位突破千億產值的產業,已經形成了獨自完整的產業鏈,并成就了巨大的產業集群,從抽絲到織布、燙染以及服裝生產,全部一條龍服務,無可撼動的發展成為了泉州首屈一指的一大支柱產業,服裝業市場份額占全省同行業的80%、全國的10%,是我國最大的休閑男裝、童裝、體育運動服裝生產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紡織服裝產業,形成了以七匹狼、柒牌、利郎、九牧王、勁霸牌等名牌產品企業為龍頭;鞋業形成了以富貴鳥、安踏、匹克、特步、361度、鴻星爾克等制鞋企業為龍頭。
2.建材機械與建材產業集群:泉州的機械產品有的已經實現了全國遙遙領先的地位,如砌塊、石材機械以及金剛石工具等,在2013年,建筑建材行業的產值近一千億元,并形成了如群峰智能機械、鴻昌磚機、泉工機械、盛達機器、飛宙機械、巨輪機械、和盛機械等骨干企業,實現了以南安水頭為中心的石材之都、以惠安為中心的石雕工藝基地、以南安為中心的水暖廚衛之都、以晉江為中心的建陶基地。
3.數控機床產業集群:在數控機床方面,相較于其他產業,泉州起步較晚,但是其發展過程迅速,短短幾年時間,在同行業里,產值超過福建省的百分之五十,一舉成為了福建機床產業的主要集中地,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產品實現了數控化。同時,非常注重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二、泉州制造業轉型的必要性分析
過去幾十年,縱然泉州市的制造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貢獻了重要作用,自身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隨著“十三五”的到來,經濟體的產量逐漸由需求拉動在向生產能力決定而轉變,“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各行各業的必經之路;而且,泉州制造業自身在迅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了很多不足,其改革轉型已勢在必行。
1.外部因素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陷入近10年的經濟低迷周期。美國經濟恢復乏力,促使美國政府極力推進“制造業回歸”計劃,憑借電力、融資、邊際產出的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以及自動化和機器人導致用工大減,美國出現了明顯的制造業回流趨勢。蘋果、福特、英特爾、星巴克等公司逐步將他們設在中國的制造工廠轉移回美國。歐盟債務危機、俄羅斯的盧布危機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貿易環境急劇惡化,加之與2007年相比,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12%,使泉州市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制造業出口增長放緩。如表2所示,2013年-2015年,泉州市進出口總額增速不斷下降,2015年的271.04億元比2014的308.56億元下降了12.2%。其中,出口182.93億美元,增長0.6%,增速比前一年下降9.8個百分點。
在對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方面,出口增速整體呈下降的趨勢。2015年除受惠于國家“一帶一路”和福建自貿區的政策優待,對東盟、臺灣地區的出口有顯著增加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形勢均不容樂觀。其中,對俄羅斯和歐盟的出口均下降明顯,分別比前一年下降35.4%和14.1%。
后金融危機時期,出口形勢的惡化倒逼泉州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抓緊推進轉型升級,正所謂“不進則退,不改必傷”。
2.宏觀層面
受金融危機影響,歐盟債務危機、俄羅斯的盧布危機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貿易環境急劇惡化,加之與2007年相比,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12%,使泉州市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制造業出口增長放緩。后金融危機時期,出口形勢的惡化倒逼泉州出口導向型制造業抓緊推進轉型升級,正所謂“不進則退,不改必傷”。
“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以及《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的發布,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的要求,都對泉州傳統制造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在傳統產業里如何利用新技術?如何從生產性的制造業轉向為服務型的制造業?如何在保住“品牌之都”名譽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將“泉州制造”轉變為“泉州創造”?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都值得我們探討。
3.產業層面
多年前,泉州打造了龐大的制造業體系,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制造業,總體規模較小,且多以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很難形成競爭優勢。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2.86億元,其中紡織鞋服增加值高達1047.16億元,占36%,而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只占10.7%、1.6%和O.3%。產業結構不合理已經成為成為泉州制造業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掣肘,即使是引以為豪的紡織服裝行業,也存在嚴重的產品層次偏低的問題。同時,隨著“用工荒”的出現和融資成本的居高不下,泉州低成本不再是一個優勢,一方面人口紅利已近尾聲,另一方面還承擔著當于銀行貸款4-5倍的利息成本,這對泉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企業形成嚴峻的挑戰。
從總體來看:多為民營經濟的泉州制造行業的企業,通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些產業集群,例如紡織服裝集群、鞋業集群等,但是這些集群現在還處于產業集聚的低級階段,因為導致競爭力不強。并且,同類中小型企業之間更多的是競爭排斥局面,彼此之間形成密切的產品關聯,形成完善的合作競爭機制。而龍頭企業則呈現出的是獨立發展,孤軍奮戰的局面,沒有對周邊的中小企業以及整個產業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以至于整個產業集群沒有真正形成具有柔性的專業化特征和合作的網絡特征。
4.企業層面
民營企業在泉州制造業中數量上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位置,老一輩創業者靠著其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神使企業走過了從無到有的階段,并一步一步的實現了規模的擴張。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展,創業階段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應公司的發展,對組織內部結構以及經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弊端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所有權和經營權的界定不合理,導致分工、產權定位不明。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組織內部結構對公司發展壯大的重要作用,開始引進職業經理人,但是家族企業濃厚的內親外疏的文化氛圍,加上閩南文化中的宗親觀念等沒有給職業經理人良好的土壤來施展拳腳。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泉州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1.從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
在互聯網時代,制造業聯合互聯網,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形態:服務型制造。服務型制造業仍然還是制造業而不是服務業,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還是在產品和制造模式上,只是從之前的滿足市場發展到引導消費,從供給方面發力,促進制造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在泉州,制造產業轉型的一條必經之路就是實現制造業的服務化,首先,借助先進的一些工具和實用軟件,對客戶隨時隨地提供細致周到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努力演變成一條龍式的集成服務企業。其次,在傳統制造產業,如紡織服裝等,積極鼓勵開展國內國外電子商務貿易,并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開拓屬于自己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最后,根據供應鏈的整個環節,為了實現專業化,推進研發、設計、制造、物流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的分離,做自己擅長的領域,把耗費成本較多的領域外包給其他專業企業,實現整個行業平均成本的下降。
2.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
可以從以下步驟來著手轉型:一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網站主頁,在網站發布產品信息,在征求顧客意見和具體要求的同時針對復雜產品提供設計思路,允許消費者自由進行組合。二是建立敏捷的生產系統,運用現代電腦控制系統、自動化制造系統以及智能技術等,將產品結構和制造過程重組,根據消費者的具體個性化要求再進行設計生產。三是產品設計模塊化,零件標準化,將產品功能分解為不同的獨立的功能模塊,每個模塊采用不同的設計方案,由于模塊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制造任務即可分布給不同的廠家以大批量生產來完成,降低成本。
3.從企業單干轉向三維聯動
泉州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企業主動行動起來,但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行業協會的協調。企業自身方面:從內部轉變觀念,“任人唯賢”,積極探求適合自身發展的組織結構,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政府方面:可以加強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的“軟環境”;為積極轉型的企業提供財稅政策和融資支持。充分引導民間資本通過成立民營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企業等渠道,為民營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融資支持;推進人力資本建設,重視高級人才的引進,引導高校高校調整專業設置,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培養專門人才,夯實泉州的人力資本基礎。協會方面:泉州市首批全市性非盈利性的行業協會、商會就達200多個,它們是泉州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它們對泉州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協調和支持作用。一是制定行業規范,加強監督協調。行業協會、商會應制定嚴格的行業規章、產品標準和競爭規范,堅決懲罰違反行業規范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搭建信息共享交流平臺。及時共享政策信息、商業信息,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和專題討論,為行業會員的成功轉型出謀劃策,同時為行業會員爭取更多的政策優惠。三是促進產業鏈的整合,行業協會應該作為產業鏈整合的發起者,促進產業與上、下游產業的溝通,增強產業的關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