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儀?オ?
摘要: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存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要發展好農村遠程教育必須從農村教育的現狀出發,必須弄清它的服務對象,探索適合我國農村遠程教育的途徑和模式。本文在對目前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客觀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就本人所代信息技術在實踐中的一點經驗提出來,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信息技術;實踐;學習;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教育能否對深化教育改革起促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息技術教學本身的好壞。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注重基礎,結合各種教學機制,控制和處理好影響教學成效的變數,培養學生的實踐、自學、創新能力。
一、明確在初中階段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許多人都認為學生本身對信息技術就有濃厚的興趣,但在開學初,筆者卻發現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并不高,有些學生僅將信息技術簡單地看成是打字、玩游戲,有些學生則認為該科不用中考,學了也白學,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學生尤其是農村的學生,身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外界缺少溝通的機會,缺乏社會信息化意識,從而不能深刻地體會到“英語、計算機、駕駛執照是通往現代社會的通行證”這一句話的含義。另一方面,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眾多學生仍處在應試教育的陰影中,仍習慣性地對各門學科進行分門類別,劃分出所謂的主科和雜科。因此,信息技術不可避免地成為被學生列入到雜科行列的首選品。
二、結合各種教學機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自學、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學科特色
(一)注重基礎教學,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一是“萬丈高樓平地起”,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操作同樣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學生只有在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后,才能夠進行更深層的自主探究學習。在開學初,筆者曾讓一位初一級的學生演示“關閉計算機”的全過程,可這位學生只是關掉了顯示器的電源,后經詢問,大約1/4的新生都認為在顯示器上看不到東西就等同于關掉計算機了。看似簡單的操作,卻難倒了眾多學生,可見,農村初中學生的信息技術的底子薄,甚至是一無所知,完全有必要從“0”學起。二是在“入門”階段,學生最易出現畏難情緒,例如,在掌握鼠標的基本操作(單擊、雙擊、指向和拖動)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都慌手慌腳的,不是埋怨鼠標不好用,就是坐立不安,此時此刻,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跟他(她)們說:“別急,慢慢來,一回生二回熟,試多幾次就會了……”。
(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寓教于樂,寓教于問,適時表揚,培養學生的自學、實踐、創新能力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科技發展迅猛,知識的更新周期縮短的信息時代里,教師應多鼓勵、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允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逐步擺脫被抱、被扶,最終實現自己走。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將其融入到自己所從事的心智活動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學習,才能將自己培養成為有“計算機文化”素養的21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2.作為教師,更應合理地利用無論年齡大小,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娛樂激情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將學習活動計算機化,例如,在練習枯燥無味的指法時,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軟件提供的打字游戲,引導學生在“拯救蘋果”、“鼴鼠的故事”、“太空大戰”游戲中進行單個字母的練習,然后在“激流勇進”中練習單詞的輸入,最后在“生死時速”中進行綜合測試,循序漸進,由于這些游戲操作簡潔,情節緊張刺激,并配有相應的聲音效果,學生就能在輕松娛樂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有關指法的技巧,對新的“筆”和“紙”也有了一個更新的、更全面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若能做到寓教于問,定當會有意外的驚喜。在電腦室里,偶有學生會問:為什么我的跟他的不同、為什么學校里的電腦跟家里的不一樣……這些小至桌面,大至計算機網絡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突現了創新,因此,教師應給予重視,并適時給予表揚和幫助,必要時可為學生創設條件,使學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
(三)因材施教,促使學生更加和諧、全面的發展
1.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學生心靈手巧,上機操作自如,有些學生卻紙上談兵,缺乏實際動手能力,此時,因材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就要求教師在從大部分學生的水平出發安排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時,也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即實行優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后進生“消化”的分層次教學。
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尊重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也保證了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堅定了學生繼續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學生的個性得到了更加和諧、全面的發展。
2.在電腦室里,教師的輔助作用一般是靠人機交互得以實現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輕視人與人之間交互的優勢。相比之下,前者的虛擬性較強,有時候學生會更樂意接受真實性,這就需要結合后者為學生提供幫助了,那就有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如果是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這種供與求之間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我們在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不妨采用以“優”扶“貧”的方式,也就是讓少數的優等生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在教師允許的情況下去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其他學生。
農村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同樣是一門藝術,仍需要所有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最后,我們堅信:這朵信息技術教育之花會在祖國的大地上開得更加燦爛。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宏偉學區,甘肅 定西 74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