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依托,賦予了技能之上的“高等性”——文化與精神。高職院校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也是意識形態領域各種網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為守護好網絡陣地的安全,肅清“網毒”,必須凝聚“互聯網+精神育人”的時代強音,拓展“精神育人”實踐空間,創建新媒體下的“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
【關鍵詞】高職院校;精神育人;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
1 高職院校“精神育人”的內涵謅議與價值定位
高等職業教育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依托,賦予了技能之上的“高等性”——文化與精神。基礎文化課的學習既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還是專業實踐之上的高職生思想與精神的一種實踐。高等職業教育以工作任務的實踐驅動“思想與精神”的內核,在專業實踐中探求技術與真理、進而喚起對社會的奉獻,涵蓋了高職院校的價值訴求和終極歸宿,也成為當代社會轉型發展的一種態勢,社會思潮及文化傳播的多元化與復雜性,在互聯網的大數據環境下競相開放,高職生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學習與實訓,是“精神育人”的主軸。
習近平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1]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是“高等性”的突出標志,涵蓋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通識課程“菜單”的凝練,注重人文精神,夯實人文教育,這些都在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精神育人”內涵。精神育人的的突出作用就在于高職生的精神塑造與價值觀養成。基于思想文化之上的精神凝練,與時俱進,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統一、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個人生活和專業應用之中,透過文化育人的理念和大學精神的滋養,使精神文化信仰和價值導向成為共同的“心育心”走向。
2 以高職生人才培養為基石,凝聚“互聯網+精神育人”的時代強音
在互聯網構建的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的“心育心”精神涵養本質就是傳播網絡文明的種子、通過每個高職生正能量的傳遞,在合作實踐學習中形成文明風尚的“連接面”。傳播網絡文明是新時期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延伸,基于微課和翻轉課堂情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小組合作教學也必將對高職領域產生影響和促進。傳播網絡文明,讓生活更美好,共建和諧網絡需要高校意識形態的主體強音共同來完成。
高職院校網絡文明的管理任務艱巨,需要意識形態的滲透融入教師、學生,甚至在專業實踐領域的企業實訓教師也涵蓋其中。同時在精神育人的網絡平臺,也包含課前、課中、課后,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及專業應用同樣可以折射“精神與實踐”的作用。加強傳播網絡文明的引導,貫穿于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全部過程,在參與心育心的網絡立交橋中,高職生能夠修身養性,在人生價值實踐中體現高職院校的“精神綿延”,從而促使自身成才成人才能保持自我發展的良好態勢。意識形態的熏化無痕,但精神育人的脈線清晰,這是創建精神育人“心育心”工作的必要指向。
依托于互聯網和手機終端,培養高職生自覺行為和自主運動的聲音此起彼伏,精神育人的自主參與和習慣養成已經提上日程。高職教育“人化”任務迫在眉睫,以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為主線,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愛國愛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堅持在精神育人的動向中貼近生活,突出人文關懷,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構建和諧校園,在網上和往下自覺促進行為實踐才能構建高職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實踐空間。
3 拓展“精神育人”實踐空間,構建“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
隨著蘇聯解體及西方敵對勢力對后社會主義國家一系列“顏色革命”的成功,中國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重要目標。西方敵對勢力除了在經濟、政治領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以外,更注重通過文化滲透、網絡領域嚴重威脅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精神育人”的實踐空間不僅有高職生自覺的專業實踐,還有對于意識形態的交鋒領域。網絡已成為高校師生員工思想交匯、信息傳播、情感碰撞的重要平臺。在知識碎片化傳播、快餐化閱讀的時代,網絡信息雜亂無章,開展高職院校意識形態陣地網絡管控對策研究,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網絡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導力必須依托于“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構建。
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涵養”是基礎,“發展”是關鍵。針對敵對勢力利用其掌握的網絡資源和技術優勢,通過互聯網以造謠污蔑、借題發揮、小題大做、挑撥離間等方式,必須儲存不勝枚舉的案例,讓高職生加以甄別、辨析,用思想政治理論的“綠色水源”滋潤并養成堅定的立場,形成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認同和反饋。對于“發展”,則來源于未知領域,在大量混淆視聽的負面輿論中,在冷戰思維作祟的聲音里,在西化、分化戰略的虛擬領域及未來的實踐空間中敢于亮劍,自覺養成黨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中,才是“發展”區域的自我構建。
認知和實踐是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兩翼”,校內和校外則是該區域的實踐空間。從高職生“知行合一”的典型特征來看,內化的認知必須外化成實踐行動,才能保證學以致用的效果,“知行合一”標準、“慎獨克己”標準、“內圣外王”標準才能生成實踐的可行性標準、操作的便捷性標準。[2]高職院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是讓高職生回歸真正“學習狀態”前后的“思想和精神”本原價值,再波及到“行為和實踐”的現實領域,提升生命境界,完成“精神成人”過程。
高職院校擔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也是意識形態領域各種網絡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前沿陣地。為守護好網絡陣地的安全,肅清“網毒”,必須凝聚“互聯網+精神育人”的時代強音,拓展“精神育人”實踐空間,創建新媒體下的“網絡生態涵養發展區”,為“合格可靠”高職生的傳承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http://www.ccdi.gov.cn/xwtt/201612/t20161208_90861.html.
[2]劉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研究[D].武漢大學,2006.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