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網絡約租車市場發展迅猛,隨之而來的是一起起的事故,解決網約車平臺公司與司機之間是何種關系顯得更加迫切。本文根據我國法律以滴滴打車為例,淺顯的論述了不同模式下平臺公司與司機的關系。在順風車模式下,平臺公司與司機之間為合作關系;在快車模式下,平臺公司與司機之間為勞務關系。
關鍵詞:網約車;順風車;快車;關系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分享經濟快速發展,網絡信息滲入各行各業,網約車平臺作為新經濟模式發展迅速。網約車雖說在一定程度規避了交通管理規定的約束,但司機與平臺之間是何種關系的問題依然存在。下面以滴滴出行為例作分析。
一、順風車模式下
私家車車主只需拍照上傳車輛行駛證和個人駕駛證,通過滴滴軟件的審核后,就可以成為順風車司機。順風車又稱為拼車或者搭便車,是指私家車車主在日常的出行中捎帶與自己行程相同或者相近的乘客的行為。順風車可分為無償和有償兩種,無償拼車人們習慣認為是情誼行為,不存在一般觀念中的合同關系。有償拼車則與其不同,網約車平臺充當信息披露者和居間人角色,根據順風車車主和乘客所提供的出行路線和時間,通過平臺后臺程序快速的向司機和乘客披露信息,以撮合車輛供給和搭乘需求,并以合乘里程數自動計算拼車費用。例如,專車司機在回家路上卻沒有順路的專車訂單,專車司機通常選擇順風車方式搭載順路的乘客;當滴滴軟件平臺上的專車項目顯示為高峰期專車實施高峰期或者面臨擁堵費(專車司機在高峰期時,或者專車車輛缺少時,司機可在一定范圍內加價)時,許多乘客會選擇拼車。
順風車的司機自身一般都有勞動關系,滴滴出行平臺在“順風車”模式下,本身是一個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平臺,平臺方在網上將用戶的用車需求提供給運營方,撮合兩方的交易,并沒有指派行為,即平臺公司公司通過平臺軟件為注冊乘客和注冊司機提供居間服務,平臺公司與司機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可以參照《合同法》114條類推適用無名合同規定。
二、快車模式下
與順風車相同,私家車車主只需拍照上傳車輛行駛證和個人駕駛證,通過滴滴軟件的審核后,就可以成為快車司機,并不需要到滴滴公司當面簽合同。后網約車平臺向快車司機發布乘客需求信息,快車司機可以決定是否接單。但是在滴滴軟件上,司機每個月需要接受一定數量的強制派單。司機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利用自有車輛搭載乘客所得的收入,每日完成特定的工作量就可以獲得額外獎勵,但是其收入放在軟件平臺所設立的個人賬戶中,定期取出,比如每周提取一次。快車跑每一單的收入都要向滴滴平臺繳納一定的信息費用,如果不接單,則不需要額外繳納費用。而在完成一定數量的快車派單以后,可以升級為滴滴專車司機。快車司機與網約車平臺之間是何關系,學術界存在兩種說法。
1.認定為勞務關系
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理論上界定兩者是否存在勞務關系需要滿足下面三個條件:雙方提供勞務過程中不存在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雙方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勞動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特定的勞動服務,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具有臨時性、一次性和短期性的特點;若無特殊約定,生產資料由勞動者提供。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的區別主要是判斷勞動者是獨立的還是從屬的,而快車司機具有以下特征:網約車平臺向私家車主發送乘客信息的行為不構成工作指令,網約車平臺發布乘客信息并不是針對特定的私家車主,而是面向平臺所有的合作司機;私家車車主有權選擇何時何地提供勞務以及是否提供勞務,私家車主接收到乘客信息后,有權根據個人意愿決定是否搶單、接單;私家車主提供駕駛服務的車輛由私家車主自行提供,平臺對勞動工具無法實現有效控制;私家車主的收入取決于個人的接單量,收入直接來源于乘客的車費給付,平臺只是提供支付手段。由此看來,網約車平臺對私家車主的控制管理強度較弱,并不符合勞動關系的從屬性。
2.認定為勞動關系
分享經濟下的滴滴出行運營平臺與司機間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且司機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作為生產資料的汽車也由司機提供,這些事實都滿足了勞務關系的認定標準,但是,在滴滴軟件上司機每個月需要接受一定數量的強制派單,司機并不可以自由選擇,出現了勞動關系中的指揮與被指揮關系的特性,此時平臺公司與快車司機之間趨向于勞動關系。在此種特殊情況下,可以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等規定從事實勞動關系認定標準出發,認定快車司機與網約車平臺具有勞動關系。
那么在快車模式下,平臺公司與快車司機之間究竟應當認定為勞動關系還是勞務關系?筆者認為應當認定為勞務關系,雖然快車司機的在上述的特定情形下滿足了一些勞動關系的認定標準,并且認定其為勞動關系更有利于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用人方式的變化,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法律思維去規制新型的商業模式發展,而是需要深刻地理解分享經濟的本質,即一種使用權的分享,比如出租多余的房間,把私家車加入易道專車來分享你的駕駛和汽車,分享一段視頻,分享一段文字。因此,對滴滴出行平臺與駕駛員之間的關系認定為勞務關系更符合當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也符合我國法律對勞務關系的認定標準。
參考文獻:
[1]龔瀟.勞動關系、勞務關系、雇傭關系的特征及其歸責[J].法制博覽,2013(11).
[2]何敏.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意見[J].中國新聞網,2015(10).
[3]胡凌.“分享經濟”的法律規制[J].文化縱橫,2015(04).
[4]李路.普華永道:十年內全球共享經濟將增長20倍[J].騰訊科技網,2015(04).
作者簡介:
羅茜(1994~),女,布依族,貴州都勻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