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課是高職教育信息化的一種重要手段。作為通識課的大學,微課的運用還處于嘗試階段。但它短小精悍、聲情并茂,對于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重要作用,勢必推動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 通識課 大學語文教學 微課
一
在高職教育中,以大學語文為代表的通識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培養,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的完善。“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①。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手機上網的普及,時時在線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式得到高職學生的普遍歡迎。特別是微課的出現,業已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應用的發展趨勢,也為通識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形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及相關資源的有機結合體②。在互聯網時代,微課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引起職業院校教師的高度關注。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而言,微課所具有的展現教學中某個知識與技能,或是反映某個教學主題的學與教的活動的特點,以文本、圖片、視頻為主的呈現方式,為抽象的文本閱讀或鑒賞找到了更豐富的表達。
微課是5分鐘~10分鐘的視頻教學片斷,視頻格式一般為支持網絡傳輸的流媒體格式,便于網絡呈現,有助于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為大學語文的教學創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
二
伴隨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職通識教學的方法逐漸發生變化。多媒體教學、精品資源課、慕課、微課等概念在高職教學中被廣泛提及。對實際教學而言,慕課與微課尚處于初步嘗試階段。目前,高職大學語文教師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PPT講解的方式,將課堂變得更生動活潑。但囿于教師個體對于多媒體應用的技術水平、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等原因,很多時候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認知仍舊停留在教師對于知識點的簡單傳達,教師是講臺上的主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
微課的運用,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限制,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在教室,而是把通識課程的學習變得無所不在,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筆者于2015年制作了一期大學語文的微課視頻,進行了微課的初嘗試。根據課堂教學的反饋和探索,進行了微課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方式初步構想,具體表現為:
第一,在課前預習階段,微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大學語文是通識課程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教學目標是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深度解讀,培養學生學習文學文化的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從而在對文學文化的感知中獲得對歷史、社會、人生的看法與認知,為職業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因此,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篇作品,從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感情目標等角度進行教學設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活躍語文學習氛圍,深入進行思維的拓展,讓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激發學習熱情。
大學語文教學的開端是從課前預習開始的。但目前的高職大學語文出現了一定的困境,有些職業院校已經取消大學語文的基礎課程,有些僅為部分專業的選修課。在學生層面,筆者在歷屆教學的班級做過調查,80%以上的學生認為文學課程很重要,但在情感和精力投入上,卻還是不及專業課程。因此,大學語文課程的課前預習并不受到重視。
微課對課前預習的介入,既可以抓住學生對視頻、畫面、動畫喜愛的心理,又可以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為重點知識的講解與討論打下基礎。對于一些學習興趣較差或者學習熱情度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富含趣味性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微課為學生展示精彩的故事或者案例,通過巧設懸念,層層遞進,借助適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從而使高職學生主動進入教學活動,并積極進行課前預習。特別是對于學生未曾接觸的作家作品,可將作家生平趣事、作品集介紹,甚至是名家對作品解讀的視頻或已改編成電視電影的片段等素材,制作成微視頻,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提前進入課程學習的情境。
第二,通識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面對不同的專業,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存在差異。但學生對微課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皆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微課解決課程的核心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已大多采用媒體教學的方式,通過制作精美的PPT,將圖像、視頻、動畫、文本緊緊結合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但由于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知識拓展性不強,重點不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更便捷。微博、微信等都成為他們每天與世界溝通的橋梁。他們的思維活躍,對新事物的接收快,但需要方向的引導。利用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結合大學語文的學習規律,用微課的聲音、畫面、文字等將解讀作品時所需的抽象的聯想和想象轉化成具象化的表達。例如將作品一至兩個知識點的詳細講解,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制作成微課,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創設直觀立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更直接、深入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利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可將之作為項目式教學中的某個環節。在項目教學法實踐中,先把課堂內容設計成若干個項目,學生合作完成項目,教師進行點評,大致包括“創設情境—設定項目—分配項目—自主探索與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環節③。以微課解決的重點問題為中心,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手機進行思維的擴散和遷移,讓他們從網絡中獲取更多的材料。在小組討論、相互競爭的教學情境中,把解讀作品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充分應用項目式教學以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法。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的填鴨式的傳達者,而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監督者。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更樂于參與教學相長的互動。微課教學使學習個性化成為現實,學生間可以進行學習交流、討論等,盡可能多地主動獲取知識、交流和處理信息。
以筆者創作的《大學語文微講堂之天才夢》的微課為例,涉及的篇目是張愛玲初登文壇的代表作,也是學生了解張愛玲創作特色的窗口。由于張愛玲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學生對這個作家并不陌生。對于作品,大家因喜愛程度不同,對其作品藝術特色的了解因人而異。在教學設計上,筆者結合學生對張愛玲人生和作品的好奇,先讓他們在課前的預習中通過網絡了解張愛玲的生平,引導學生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在課堂上利用微課,對《天才夢》進行深入解讀,既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創作特色,更讓學生學會知人論世,結合作家生平、心理特征把握作品。
微課時長十分鐘,學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對視頻知識的把握上。利用這種學習熱情,我將知識點進行擴散,讓學生對喜歡的張愛玲作品進行總結和分析。學生采用網絡搜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得到答案,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微課與課堂教學的結合,使學生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眼光解讀作品,加深學生課堂知識的理解,為課后的自主學習埋下好的伏筆。
第三,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以微課為媒介的教學方式恰好可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微課可與精品資源共享課結合,進行知識鞏固、拓展和延伸,有助于不同高職院校資源的共享,以及師生之間的信息交互,增強大學語文整體教學效果。
依據目前的信息化技術和水平,教師可借助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和其他通識課程教育平臺,將制作的大學語文微課程資源包放置在云端,使微課程的實施與移動學習相結合,實現泛在學習。目前,大部分高職學生都擁有手機、ipad等移動電子產品,已具備一定的網上學習和查閱資料的能力,微課程資源與精品網絡課程的結合,有利于學生進行交互式學習,有效推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這種學習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圖書館,學生可以利用不同場合的大量“碎片時間”學習。目前新興的云技術,能夠實現高職微課資源的跨平臺合作。對于大學語文微課資源而言,不同的高校可利用精品資源共享課資源進行網絡的共享,學習者的交互將微型化,教師之間、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共享交互將更容易更全面,有利于學習共同體的建立。也可以在其他通識課的平臺上進行交叉性學習,加強知識的滲透和融合,從而全面提高個人素養和能力。
微課作為通識教育的新方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課堂教學更生動活潑,有效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了課程資源的使用率。微課“短、小、精、趣”的優勢,借助云技術和資源共享平臺,勢必在大學語文乃至所有通識課程的教學實踐和改革中,形成一股新的技術洪流,對高職教育教學的變革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
②馮芳,葉自寧.高職院校微課程信息化手段應用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③江朝輝,彭華嬌.高職“大學語文”項目教學法與專業特色結合探討——以《詩經·蒹葭》教學為例[J].安徽文學,2015(4).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研究,2013(4):36-42.
[2]張靜然.微課程之綜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