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亮+陶干臣+王前進+賴月波
摘 要: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逐步加快,絕大多數民俗體育活動已瀕臨消亡,剩存的少部分在傳承中仍苦苦支撐。近些年,在政府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之下,許多沉寂已久的民俗體育漸漸復蘇,趨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但在以現實為目的的現代化社會如何保護和發展民俗體育?作者以廬陵民俗體育為考察對象,結合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法,在實地考察觀察、訪談、口述史的方式探尋廬陵民俗體育現狀,探討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最終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傳承策略。
關鍵詞: 廬陵民俗體育 保護 發展
吉安市的古稱為廬陵?,F吉安市包括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吉安縣、泰和縣、遂川縣、萬安縣、永新縣、安福縣、井岡山市、吉州區、青原區、廬陵新區。以上區域文化稱為廬陵文化。吉安市素有“江南望郡”“金廬陵”“文章節義之邦”的稱號,形成了中華大地的廬陵文化。在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有:新干商代的青銅文化,青原山的佛教文化,吉州窯的陶瓷文化,白鷺洲的書院文化,釣源、美陂、盧家州的民俗文化,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
一、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遺產現狀研究
廬陵民俗體育文化是廬陵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廬陵民俗體育文化主要有三類,一是傳承了悠久歷史、有著濃厚的廬陵特色:吉安縣的鯉魚燈、鰲魚燈、遂川的五龍下海、萬安的股子燈、放風箏、麒麟獅象燈、燈彩、永新盾牌舞、打陀螺、滾鐵壞、跳繩;二是解放戰爭時期,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為主開展的一些軍事健身操和技能比賽;三是湖北和浙江等地移民,從全國各地帶來后融入廬陵特色的民間體育表演項目:舞龍、舞獅、旱船、龍燈等。其中永新縣盾牌舞在廬陵民俗體育文化最具代表性。永新盾牌舞起源于清代,發展到至今,該舞又被戲劇吸收和改造。新中國成立后,盾牌舞(1953年)在首都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展示才藝,之后又連續作為對外交流文化節目前往朝鮮和前蘇聯等國演出;1957年,獲得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優秀節目獎;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盾牌舞”的亮相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風采。廬陵民俗體育文化是廬陵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項目在歷史和現代社會均豐富了廬陵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然而,伴隨著各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變化,交通、通信等設施的不斷改善,各國人民的各式交流由“遠”變“近”,我國也不例外,從一個相對閉塞的國家成為一個通信發達的國家。在這種背景下,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民俗體育文化。以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為主流的奧運文化影響著我國傳統的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大中小學都奉行奧運精神的“更高、更快、更強”,導致廬陵的民俗體育文化面臨著流失,甚至滅亡的狀態。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江西前三季度GDP總量為11568.57億元,全國排名18,增速居全國第五、中部第一。以GDP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費指數三個綜合指標為標準,江西11地市中,最富有的三市為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最貧窮的三地是吉安市、撫州市、贛州市。吉安越來越多的村民成為現代化進程的制造者,他們辛辛苦苦在農村土地上耕耘所得的只是較少收入,所以他們遠離故土,去沿海發達城市尋求生計,使得廬陵民俗體育文化失去了最佳的生存土壤環境,大部分主要勞動力舉家搬遷進入城市,擔當城市勞務工,不愿意回鄉創業,使廬陵民俗體育文化傳承面臨著巨大的繼承危機。
民族體育運動會的開展不斷推動民俗體育的發展,形式多樣的民俗體育活動不斷涌現,民俗人才的培養也不斷走向規范化,民俗體育文化產業不斷獲得生機。與此同時,暴露出了一些負面現象??傊?,廬陵民俗體育文化面臨邊沿化的局面,但也有可喜的一面,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的宗教祭祀、強身保健、娛樂游戲、自身修養和藝術觀賞的重要價值。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積極投入廬陵民俗體育文化傳承、挖掘和保護研究之中。
二、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一)政治對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影響
縱觀發展,現實為本,以人為本,綱舉為章。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和《文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的通知》(文社圖發〔2006〕8號)精神,地方政府對廬陵民俗體育保護和傳承的力度不斷調整。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總結了中國的歷史發展,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理論思想,從而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2016年2月2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如約來到吉安。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讓廣大黨員干部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繼承紅色基因是重要一環。
(二)文化對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影響
2013年10月23日上午,井岡山大學第七屆運動會隆重開幕,體育學院民間體育藝術表演團為觀眾表演呈現了舞龍、舞獅、廬陵板凳舞、永新盾牌操舞等廬陵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對于廬陵文化表演項目,筆者認為:舞龍是吉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著名的有吉安縣的東園龍、振遠龍、三節龍、板凳龍,遂川的五龍下海,吉水的長龍等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龍,擺出“中國龍”字樣的高難度動作,體現了廬陵舞龍中雄渾闊大、剛健靈動的特點。不同顏色的龍代表著運動員的青春氣息,主要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舞獅運動是廬陵傳統的民俗民間體育活動。中國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技,身段敏捷,動作矯健,展現雄健勇猛的獅子形象;南獅重意,重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具有強烈的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氣息?!坝佬露芘莆枋且环N集武術,雜技,舞蹈,音樂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表演藝術樣式。從歷史角度看,它是贛西南山區民俗民風的一個歷史縮影,表現了一種激發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團結精神賦予了盾牌舞豐富的內涵。從藝術價值看,它是一種民間綜合性藝術,具有凝聚合力的文化底蘊”。談及廬陵板凳舞,丁功誼指出了其表現的內涵:“長條板凳是農村日常物品,一旦作為武器使用,凳腳將發揮極大的威力?!痹诒硌莸倪^程中,有鼓手在敲鼓,同時發出節奏鮮明的口號聲,讓板凳舞增加了幾許凌厲的氣勢。板凳舞既可健身,又可防身,反映了廬陵民眾尚武之風。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科學的發展是人類追崇的最終目標。雖然說吉安有“江南望郡”“金廬陵”“文章節義之邦”的稱號,但是過去的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繼承與傳播優秀的文化遺產。事實證明,只有善于總結歷史發展,科學發展,才會有美好的將來。目前吉安的地域環境是處于江西贛中部,至今未開通高鐵,飛往各特大城市的飛機有限,經濟處于江西的中后位置,高校只有一所,未形成競爭力,有競爭才有發展,發展是最終目標。
(三)經濟對廬陵民俗體育發展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經濟收入決定著政府財政支出,國家的財力收入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指數。當前城鎮化人口不斷增加,經濟發展可持續,科技發展不斷前進,農村人口逐漸進入城鎮。廬陵體育民俗文化的傳承模式發生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城市與農村的人口比例發生逆轉,使得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結構出現裂變,同時出現廬陵民俗體育傳承與銜接的問題。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部分文化傳承實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沒有遵循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軌,單獨追求經濟效益,從而淡忘了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研究。換句話說,沒有營利性的民俗體育活動舉辦次數不斷減少,很多優秀的傳統項目甚至不再舉行。
三、廬陵民俗體育的發展對策研究
(一)堅持繼承創新。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吉安市范圍內樹立文化產業企業示范標桿,吸引眾多文化企業入駐,并通過舉辦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陵民俗體育文化產業與金融機構全面合作,充分拓展文化產業成長空間,打造出良性產業發展平臺。
(二)廬陵民俗體育文化引領大眾文化自覺化
文化內化于心、文化外化于行,在干部群眾中成為一種廬陵民俗體育文化自覺,成為一種精神信仰,釋放出來的力量將是無窮的。在實踐中,吉安立足于這一巨大的精神財富,用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力量加強對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引領。
(三)在區域高校開設廬陵民俗體育課程
若要形成區域特色文化課程,則必須有精益求精的理論體系。廬陵民俗體育文化應該建立其傳播及發展的基地,我們可以在井岡山大學體育學院開設廬陵民俗體育選修課程,面向在校學生講解和傳播廬陵體育文化,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種當地民俗體育項目,例如舞龍、舞獅、旱船、盾牌舞等。我們可以把此類項目在傳統的技藝上加以組織和編排,在大型的節目或節日上給予展示,培養專業的廬陵(吉安)民俗體育文化之星,使廬陵的民俗體育文化走上更加科學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行政部門發揮引領作用
行政部門應給予廬陵民俗體育政策及資金的支持,通過各種媒介大力宣揚和傳播當地民俗體育文化,高等學校和體育專業人士要對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積極改良,充分發揮民間民族傳承人才的作用,勇于擔當,把它當作技藝的傳承人,甚至謀生手段。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民俗體育活動競賽,通過傳統節日宣傳,使各鄉鎮對千年的廬陵民俗體育有全新的認識,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運動中,最大限度地開發傳播民俗各項目,凸顯民俗體育的地位,使廬陵民俗體育的發展更堅實、更穩健、更輝煌。
參考文獻:
[1]吉安地區文物研究所.吉安風物[M].吉安:吉安地區印刷廠,1987.
[2]鄧輝.社會變遷背景下徽州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5):75-77.
[3]張國棟,劉堅,等.我國民俗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1):32-33.
[4]王厚雷,朱梅新,張怡.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發展對策的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24(1):60-62.
[5]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7.
本文受2016年度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廬陵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價值的研究,項目編號:YG 2016247)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