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智輝
摘 要: 當前,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正與社會各方面進行廣泛和有效的結合,而其與教學的結合逐漸推動著教育教學領域的巨大變革,這其中既蘊藏著難得的歷史性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互聯網+”教學具有何種機遇與何種挑戰的話題,將是本文集中關注的議題。
關鍵詞: “互聯網+”教學 機遇 挑戰
在現代化背景之下,以信息化為基本特征的互聯網正以高速化的發展態勢呈現于世人面前。在宏觀領域,其已引發產業創新,引領新興行業變革,成為經濟領域獨具特色且賴以支撐的強大引擎;而在微觀領域,互聯網更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為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1]。隨著“互聯網+”行動寫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互聯網+”各種形式的產業成為全社會蔚為關注的熱點話題,而作為傳播知識與培養人才的重要行業——教育已然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及焦點。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進入“互聯網+”的智慧教育時代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各類教學形式如“慕課(MOOCS)”、“微課”、“翻轉課堂”等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引發強烈的關注,作為教育重要形式的教學必將承擔起教育重任并意欲達教育目的而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存于其間。作為教育事業的一員,筆者為“互聯網+”教學時代的到來為教育改革提供巨大機遇而歡呼雀躍、深感振奮的同時,又為其可能面臨的挑戰而感到隱憂,因為自一開始,學界及各大網絡媒介就對“互聯網+”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推崇,將其優勢進行廣泛宣揚,但對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問題避而不談,因此,筆者深感迫切且有必要對“互聯網+”教學做一番熱潮之下的反思,厘清其中的幾個問題,試圖找準教育人在這一歷史性機遇面前,如何以正確的姿態迎接挑戰。
一、深度解析“互聯網+”教學
(一)“互聯網+”的提法來源及演進。
在我國,“互聯網+”這一概念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2012年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在2015年的全國兩會上,馬化騰提交了一份《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呼吁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而同年7月,國務院正式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盵2]自此以后,“互聯網+”就以一種常態化的發展態勢不斷地與經濟社會相融合。
(二)何謂“互聯網+”教學?
學者陳一明認為:“‘互聯網+教學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實現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觀念,重構教學環境,重設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進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盵3]該定義比較科學地從整體上把握了互聯網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并以改革創新教育這一維度作為“互聯網+”教學的發展目標,無疑是具有科學意義的。但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教學過程中,不能過于強調互聯網這一媒介的作用,我們應當注重且尊重教育的重要實現形式—教學的基本規律及本質,充分發揮教學應有的功用?;谏鲜龇治?,筆者嘗試將“互聯網+教學”做如下定義:“互聯網+”教學是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以實現教育本質追求為目的,借助互聯網這一信息媒介基礎,以互聯網思維及行為模式對傳統教學觀念、模式、內容及方法進行重塑的過程。
(三)“互聯網+”教學的現實特征。
1.打破了時空和人數限制,降低了獲取優質教學資源的門檻。
“互聯網+”教學讓任何學生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的學習成為可能,給學習模式賦予革命性的內容[4]。以慕課(MOOCS)、微課為代表的新型網絡教學模式已經以方便、快捷、靈活的特點為大眾所接受,以慕課為例,它將傳統的在線教學內容進行碎片化的處理,將復雜的知識點成為彼此獨立的部分,學習者可以從任何知識點進行重復學習,直到將問題弄懂。另外,在同一時間段內慕課可以同時滿足全球范圍內學習這門課的人員的學習需求,真正突破空間和人數的限制。除此之外,“互聯網+”教學還可以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優質教學課程資源,以往國內外優秀的教學課程資源幾乎都需要花費高額代價才能獲得,而現如今獲取優質教學資源的門檻已經降低,所有學習者都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信息媒介免費獲取自己要獲取的優質課程資源,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便利。
2.教師教學設計的創新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程度的提升
教學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體現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而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打破固定的課程模塊和功能,依照自身的教學特點和方式打造富含自己特色的教學課程,創新課程設計,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型技能。同時,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往往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高?!盎ヂ摼W+”教學模式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將學生的學習特點、進度及難點進行分析統計,從而為學生制訂富有個性的學習方案,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3.學習過程設計更加科學,課程評價更注重過程。
教學過程通常包括知識的傳授與知識的內化兩個階段,在“互聯網+”教學過程中對著兩個階段的課程設計完全是根據大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針對性的制定,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同時,在課程評價方面比較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和分析,對學生日常課程中的各項表現都給予關注,最大限度地知曉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完整表現,彌補結果評價所帶來的不足。
4.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關于師生角色的定位問題一直是教學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之一,而在“互聯網+”教學這一模式下自然回避不了這個問題。在這種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個性化,教師側重于個別輔導而不是講課,從教學活動的主體逐漸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角色將得到充分體現,每個人既是知識的學習者,又是知識的貢獻者[5]。
二、“互聯網+”給教學改革帶來的重要機遇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帶來諸多革命性的變化,而作為教育最核心的因素—教學自然受其影響,“互聯網+”為教學改革帶來眾多重大機遇。
(一)“互聯網+”技術使教學突破時空限制,將有效促進教育公平。
“互聯網+”讓教學進一步突破時空的限制,這是不爭的事實,它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亦即真正意義上的“泛在學習”—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間進行學習,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因貧富差距而導致的“教育/學習鴻溝”(Education/Learning Gap)[7]。這與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按照學校的課程表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進行學習的方式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有效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自由流動,極大地增強學習者學習的可選擇性。
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習者不論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現實性因素都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因地區和家庭經濟水平差距所帶來的教育差距的縮小,正如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致辭時所說“教育信息化突破了時空限制,是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8],“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以較低成本,把優質的教育資源輸送到農村和邊遠地區,大大縮小教育差距和教育鴻溝,有效促進教育公平。
(二)“互聯網+”技術為優質教學資源的普及提供了新路徑。
當前階段,我國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的教學資源分布非常不均衡,且優質資源的獲取代價和難度相對來說較高,而“互聯網+”技術可以便捷快速地獲取大量優質的、多類型的教學資源,借助互聯網,教學資源可以跨越校園、地域甚至是國家覆蓋到各個地區,優質教學資源的平等共享成為可能且極其便捷。風靡全球的慕課(MOOCS,即大規模的在線開放課程),就是“互聯網+”教學的產物。同時,它還可以通過組建團隊合作開發優質的課程資源,借助互聯網平臺資源共享的獨特優勢有效地促進優質資源的均衡配置,從而探索出一條以點帶面、以效率促進公平的新路徑。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面,促進優質教育的均衡發展,而且可以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新的路徑選擇[9]。
(三)“互聯網+”技術為提高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條件。
現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慕課(MOOCS)、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風靡全國,并且借助“互聯網+”技術不斷地改變已有的教育形態。一方面,這些模式突破了學習者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優化和共享了優質的課程資源,有效地創新了教學方式,促進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改革,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另一方面,引導了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線上和線下優質的教學資源進行了有效的銜接和整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不僅為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創設了有利的條件,而且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師作用的轉變。
與“互聯網+”時代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一樣,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正逐漸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真正把學習者作為服務的對象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有效地分析和獲取學習者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對于過去只注重單純的課堂講授而不顧及學習者的感受來說無疑是教學理念的巨大更新。除此之外,“互聯網+”教學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習者對教師講授的依賴性逐漸減弱,教師的作用從教學過程的主導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教學從單向灌輸知識的“滿堂灌”向更注重互動對話的“翻轉課堂”轉變[10]。
三、“互聯網+”教學應用中所面臨的挑戰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事物是對立統一的,凡事得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問題,而這于“互聯網+”教學同樣適用,“互聯網+”教學為我們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
(一)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的碎片化。
“互聯網+”教學的內容往往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因為這類教學課程都是通過相關人員的自主設計,將大量的知識通過分類的方式加以處理,雖然能夠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但是課程內容較零碎和分散,需要學習者有選擇性地獲取自身需要的內容,這對學習者的信息獲取和甄別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對于缺乏判斷能力的低齡學習者,要選擇、整合自己需要的內容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外,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一般追求趣味性、娛樂化的體驗,學習者難以有時間或耐心坐下來學習枯燥的基礎性知識,往往對內容知識一覽而過,缺乏深度思考,因此造成學習的過程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這些都將成為后續階段“互聯網+”教學發展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師生和生生關系逐漸淡薄、疏遠。
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教學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正逐漸變得淡薄甚至疏遠,這主要是因為師生和同學之間不再像傳統教學過程中經常處于同一時間和空間,雖然可以獲取大量優質的教學資源,但缺少師生和同學間的面對面交流,即便是“互聯網+”教學模式已經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但始終不能產生和同一時空下一樣的實際效果。真實的交流與溝通是維系人際關系的最有效方式,而“互聯網+”教學模式無疑為師生和同學間的互動交流投下陰影。
(三)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亟待提升。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其專業素養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信息化技術水平正屬于專業素養的一部分。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以信息化技術作為依托對課程進行教學設計、內容準備、資源整合和優化、協商線上線下教學組織模式、確定各個學習任務的評價方式和內容[11],所有這些都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提出極高的要求,但目前相當數量的中小學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相應技能,如何有效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總之,“互聯網+”教學為教育帶來眾多美好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面臨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同時也要認清現實,不能一味地拋棄教育最本真的一面而迷失在互聯網的圍墻之中。正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翟振元所說:“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在線教育,必須重視教育的本質,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它的正確形態是對傳統教育的升級,而非顛覆傳統教育?!盵12]
參考文獻:
[1]周雨青,萬書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2):10-12.
[2]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 1115815944.htm.
[3]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3):228-232.
[4]張廣君.“互聯網+教學”的融合與超越[J].教育研究,2016(06):12-14.
[5]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6]顏正恕,徐濟惠.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05):74-78.
[7]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12):26-32.
[8]劉延東.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致辭[N].中國教育報,2015-05-24(1).
[9]鐘秉林,方芳.“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6(19):5-7.
[10]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70-73.
[11]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5(20):10-16.
[12]翟振元.發展在線教育應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報,2015-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