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曙光
摘 要: 土地利用規劃是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對各類用地的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或配置的長期計劃。是根據土地開發利用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歷史基礎和現狀特點,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等,對一定地區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組織利用和經營管理的一項綜合性的技術經濟措施。土地利用規劃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規劃,它指導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城鎮規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樣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如何協調好土地利用與人地關系,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分析國內外主流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為當前土地利用規劃問題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 規劃理論 用地結構 經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114-01
土地利用規劃是與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社會發展程度,以及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的,所以不同國家在不同時間適用不同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也由此形成了多個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體系。
一、國際上主要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
從世界范圍來看,有關土地利用規劃研究起步較早,但其理論的系統性相對比較薄弱,現代意義上的土地規劃開始于上世紀初,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是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其主要是一種建設性的規劃[9]。而在20世紀后半葉,隨著資源,環境等問題的日益凸顯,土地利用規劃逐漸從傳統的建設性藍圖規劃發展到以控制土地利用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規劃[1]??偨Y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比較系統的土地規劃理論觀點:
1.系統規劃理論,該理論是在上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其核心是城市與區域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它認為系統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相應的對于土地的規劃分析和控制也是動態和變化的[2]。該理論通過對于整體的規范和控制,以求達到效益的最大化,促進良好的物質環境的實現。在具體事件操作中,將城市作為一個封閉系統,建立相應的模型進行規劃,以便能夠較容易地理解變化和演變。系統規劃理論在應用過程中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復雜系統理論。系統規劃理論只是將城市理解為一個簡單的、固定的、線性規劃,而復雜系統理論更多的強調城市規劃中產生的不規律的行為。
2.后現代主義規劃理論,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該理論的主要觀點是社會公正與市場效果一樣重要,不平等不限于物質范疇和經濟范疇[8],該理論去除了傳統的社區概念,更多注重的是公民性,建立包容性的、多重界面,多重性質的社區概念,從公共利益走向多元化。
3.協作式規劃理論,該理論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規劃理論,把規劃似作是溝通和協作的過程,作為溝通式的規劃,它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培育社會聯系交流的網絡,教育公民和社區組織,提供技術和政治信息,保證非專業人員得到資料和信息,鼓勵社區為基礎的團體發揮作用,對提交的方案施加壓力,提高規二、國內主要的土地利用規劃理論
二、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起步較晚,對其研究更顯薄弱,但也形成了一些符合我國國情的規劃理論??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土地區位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在土地利用過程中要根據地形,土壤,水利交通等客觀因素,確定土地的使用類型,例如把位于和城市中心區附近的土地規劃用做高價位用地,如商業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類型用地,如工業用地、行政辦公用地等規劃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地段上。對于農地利用,應把集約經營水平較高的用地如果園、蔬菜地等產品生產用地,規劃在城市近郊區,而將粗放經營的用地如大田作物用地、放牧地,規劃在遠離城市的地段上。通過分析土地利用與經濟的關系,探索土地的最佳空間結構,以實現土地的最有利使用價值。
2.人地協調理論,土地利用不僅是自然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態經濟問題.在土地利用合理組織過程中,將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作為考慮的重點,使其處于和諧和協調的最佳狀態[5][7]。眾所周知,人地關系是目前土地利用的基礎問題,人類是土地的利用者和塑造著,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在人類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必然要干預自然生態環境,由此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而這些被改變了的環境又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地協調理論就是考慮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使人與環境更加協調的發展[4]。
3.可持續利用理論,該理論是最近提出來的土地利用理論,土地的持續利用自然和社會經濟資源生產相關,在社會經濟環境價值超過商品性投入產品的同時,能夠維持將來的土地生產力及自然資源環境的利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實質上就是土地的永久高效利用,既要求土地資源與人口相平衡,不能使土地負擔過重,降低人的生活質量,又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塊土地,使其發揮最大的效能[6]。基于循環經濟的土地可持續利用規劃問題,有的學者認為,依據循環經濟的要求,在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全面貫徹綠色規劃戰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制定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實施指標體系,加強規劃的社會參與和可接受性,強化規劃管理
三、結論
由于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社會制度不同,國外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體系和要求與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不盡一致,如何汲取國外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研究中的經驗, 克服其規劃中的問題,是我國目前土地利用規劃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0]。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應尋找一種最優的協調方法,以達到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綜合平衡。其中協調不僅指系統內部,更包括本身與外部環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協調。我國目前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摸索階段,開展的研究也不多,對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內容、體系、方法等展開系統研究的更少, ,真正規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體系遠未完善,有待于在實踐和理論研究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A.J.Scott. The urban land nexus and the state. London Pion Linited, 1980
[2]Arthur C. Nelson. 土地規劃管理(中譯本).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 2003
[3]Casey J. Dawki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land use planning process.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00(2)
[4]曹榮林. 論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協調. 經濟地理, 2001(5)
[5]段進. 城市空間發展論. 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 2000
[6]董唑繼. 提高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北京:大地出版社, 2003
[7]馮年華.人地協調論與區域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2)
[8]黃偉. 現代美國土地利用規劃的發展及其啟示. 中國土地科學, 2002
[9]劉盛和,周建民.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國外城市規劃,2001(1)
[10]梁學慶等.新中國50年土地利用規劃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