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珍
[摘要]:加強農家書屋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利益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農 村建設、社會、文化和諧發展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目前,農家書屋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各地需要因地制宜,走一條中國特色農家書屋建設道路。
[關鍵詞]: 農家書屋 ;文化建設 ; 新農村
[引言]:農家書屋是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在農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籍和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當前在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農家書屋建設尤其重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同時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抓好農家書屋建設,解決好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問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1、農家書屋存在的問題
1.1 實用信息匱乏。農家書屋是國家“十一五”期間實施的重點文化工程,農家書屋的建立使廣大的農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接近或達到城市水平,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農家書屋”在充分滿足基層群眾文化需要的同時,也將會帶動和激發農民群眾的閱讀激情,拉動農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形成文化建設資金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了多方面的拉動和推動作用。農家書屋正處于建設初期,政府采購下送的新書少,受贈的舊書多。有些知識解決不了生產實際問題與國家社會形勢發展和農村實際情況相脫節,激不了農民讀者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書屋的吸引力必然會銳減。鄉村干部重視不夠,重建輕營的現象普遍存在70%。村干部認為,農家書屋屬于公共文化事業,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反過來還要投入經費買書刊,加大了村干部的工作量,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還有一些村干部對農家書屋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只把它作為村里的形象工程擺在那里。我們曾在一個建一年的農家書屋見到,所有圖書都是新的,問管理員是何原因,她竟然回答,這么好的圖書借給村民看破了很可惜,如果看破了村里也無錢再買,上級來檢查怎么辦。一些農家書屋在建設初期熱鬧一陣之后,逐漸冷清了下來,沒有發揮作用,基本形同虛設。
1.2 信息化水平滯后。農家書屋建設尚未普及,影響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深度和廣度,尚未在改變農村信息匱乏和文化落后方面未有多大成效,而一些開通網絡的書屋,對網上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等服務工作推薦緩慢,導致針對農村開辦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
1.3 讀者信息素質較低。由于農民讀者對信息的需求意識利用程度參差不齊,所以各地書屋遭到冷熱不均的境遇,一方面是因為農民求知、求富、求樂、求美方面的自我需求度不同。另一方面書屋也缺乏對讀者信息素養的培訓和指導。
1.4 管理員的能力有限,書屋管理人多是兼職或非圖書專業人士,無暇或無能力鉆研專業知識,管理上也僅僅做些傳統的借借還還服務,更不用說開展讀者個性化服務了,因此注重管理員的繼續教育十分必要。
2、加強農家書屋建設對策及建議
2.1挖掘現有信息潛力,滿足多樣化閱讀需求。信息服務利用率要針對信息內容和農村工作實際下功夫。首先,信息內容上要有濃情味,要多選配涉農類圖書和報刊,除了政府下送農家書屋的書籍外,也要讓農民自己選書,適應農民的文化需求。其次,管理制度上要有人情味,根據村民勞作時間和季節變化靈活調整,形成規律。這樣書屋才不會流于形式。最后提高信息利用率,可多組織一些讀者活動,以地方特色為活動亮點,挑選喜聞樂見的作品,以以擴大書屋的影響,延伸村民讀者群體。
2.2加強對外溝通,拓寬讀者信息量。農家書屋的讀者群體中有一部分是村干部,農技業務骨干和農民經紀人,要求比一般讀者要高,需求及時精確的地掌握農業政策方向。對“農家書屋”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和播放,尤其在農村的節假日、宣傳周、集市、四下鄉等活動場所進行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有聲勢、有效果,讓更多的農民聽到惠民的聲音。聘請當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專家學者利用“農家書屋”的圖書資源,在田間地頭,在農家書屋,在農民家中,面對面解答咨詢,也可以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解決生產管理與技術方面的種種難題,破解農民燃眉之急。知識領域發展態勢,國內外市場農經動態,這種需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日益擴大,書屋僅僅利用自有的圖書或報刊等。傳統信息載體是不夠的,應該拓寬信息內容,跟上信息時代步伐。書屋應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號召下開通網絡線路,架起農民與外界的信息橋梁。
2.3 宣傳信息意識,開展讀者信息培訓。讀者信息培訓工作是農家書屋信息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可根據各村的情況和實際需求,定期在各“農家書屋”之間進行圖書交流,使各書屋圖書能在一定的區域內定期輪換、流動、得到充分作用,做到資源共享。工作人員根據書屋圖書的種類和特點,掌握本村農民對有關信息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輔導,可以開展專題知識講座,使農民及時獲得信息。圖書既能充分得到利用,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的科學發展,最終目的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農家書屋”發展前景,可以說是件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它的作用和潛能在不斷的凸顯。從發展眼光來看“農家書屋”的未來,不單單只有圖書、報刊等文獻載體,數字化和網絡的時代,也將逐步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廣大的農民可在網上閱讀、查找相關資料,縮補了獲得信息的時間。“農家書屋”應該給農村孩子們創造一個“少兒圖書角”的讀書空間。在滿足大人文化需求的時候,別忘了我們身邊還有那么多孩子,他們對知識是更加的渴望。隨著條件的不斷改善,還能享受到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帶來的文化福祉,可見廣大的農民朋友的服務領域會越來越寬。不久的將來,很多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在國家有關優惠政策的指導下,在新農村建設熱潮的感召下,他(她)們會帶著美好的心情和憧憬,將高高興興地走進農村,走進“農家書屋”來管理這番事業,實踐人生的價值,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總結:農家書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型組成部分,也是農民群眾學習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和法律知識是促進農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豐富精神生活,發揮好農家書屋的作用,結合農村實際,走一條中國特色的農家書屋建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