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綴綴
摘 要: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有效教學方法。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一種學生自主的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其重要含義是主動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本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流的方法談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數學 自主學習 趣味 互動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243-01
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說是一種自律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學習要求,并且,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現行教學改革也要求改變單純接受式學習,講究從“一刀切”教學向關注個體差異的教學轉變,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自主學習。正因為如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
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增加學習趣味,讓學生學習有盼頭
1.通過復習引入創設情境
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我們應該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進行新舊對比,從而,得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學習“冪的乘方”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為了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冪的乘方法則,我給出如下設計:
計算下列各式,并說明理由:
(1)(32)4; (2)(a3)2; (3)(am)2; (4)(am)n.
解答完上面4個問題之后,讓學生比較它們與其結論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如底數和指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后,就能給出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不變,指數相乘。
2.利用數學建模的方法創設情境
在教學時,精心創設情境,并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分析探究,對問題作出解答。從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相似三角形”教學時,出示兩幅形狀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國地圖和兩張照片,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這兩幅中國地圖和照片間有什么關系(相似)?形狀又有什么特點(形狀相同、大小不等)?”從而引入新課。以上教學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它借助學生比較常見的兩幅大小不等的中國地圖以及照片建立相似的模型,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學生興趣會很濃。
3.利用聯想來創設問題情境
在數學中,一題多解、多題一解的現象是很普遍的。讓學生較多的接觸,適當的總結,是有利于學生的提高的。例如:在做好了這樣一道題目后:線段AB的中點為C,線段AC的中點為D,若線段BD的長度為5厘米,那么線段AB的長度是多少?我再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知∠AOB的角平分線為OC,∠AOC的角平分線為OD,若∠BOD的度數為50度,那么∠AOB的度數是多少?這兩道題目的考察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樣,對于低年級的同學學習幾何問題是很好的。
二、師生互動,增加思維碰撞,讓學生嘗到自主學習的甜頭
師生互動是師-生的雙向交往、雙向構建的過程。在高質量的互動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既讓教師真切地體驗到教學樂趣,也讓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發展。師生互動的方式可以有:
1.讓學生參與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學生所掌握的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小組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參與教學設計。按照“自學探索→小組交流→獲得反饋→總結評價→動手練習”等環節來消化、掌握知識,提高師生互動的比例。
2.讓學生選擇教材的核心部分進行小組討論
教材的核心部分是重點、難點。教師可讓學生在小組內對這些內容進行討論,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促使學生動手、動口、動眼,促進他們參與思考、探索新知識。而且,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傾聽、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處理分歧達成一致等社會交往的技能,學生的社會性得到了發展。
三、自主探索,提高學習能力,使學生學習有想頭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的回味和思考,揭示問題的實質或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從而獲得更有益的啟迪,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做更深層次的思考;引導學生對命題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做有意義的引申推廣,從而使學生真正會學。
1.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獲得大量感知認識,建立表象,以此作為進行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實踐證明,這是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抽象概括的一個重要方法。
2.培養自學能力,指導學生自主看書的能力,提出問題,歸納知識。從書本上獲取知識是學習的途徑之一,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養成看書的習慣,看懂書上的數學表達方式,抓住重要的詞和句,依據自學提綱尋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義,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四、評價分析,及時體驗成功,使學生學習有奔頭
1.營造民主、寬松的評價氛圍。課堂評價是一種溝通的藝術,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去營造和諧和民主的情境。好的課堂氛圍,令學生如沐春風,人人輕松,個個心馳神往。這樣的氛圍,正是進行課堂評價所需求的。營造寬松、民主的評價氛圍是追求小學數學課堂口頭評價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2.善于鼓勵,增加信心。教師要注意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贊揚,鼓勵學生提出創造性見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特別關注學困生,多給他們一些指導和幫助,如: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來回答,一些簡單的練習讓他們來板演,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愉快。
綜上所述,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師生互動、自主探索、評價分析、分層指導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學自主學習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教學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局組織編導)
[2]《指導——自主學習》(王永、余文森、張文質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