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則斌
【摘 要】我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而語文教育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語文教育中,要尊重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并且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適應新時代的語文教學。素讀在我國上千年的語文教育中,不斷發展和變化,我們要結合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對素讀進行傳承和創新。
【關鍵詞】素讀 傳統語文教學 創新
一、“素讀”的意義解讀與經驗汲取
素讀原本是日本對我國古代私塾教學方式的一種定義,是指不注重對文章的理解,只要求通過反復誦讀,強調對文章的記憶和背誦。素讀要求學生對材料反復誦讀,從而形成良好的記憶。語文教育中,素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良好的應用,同時也是重要的學習和教學方法。素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素讀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點:首先,通過素讀,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積累,素讀的積累注重背誦和記憶,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還要將內容銘記于心,形成語言的大量積累;其次,素讀的內容多為經典文章,我國語言文化經歷了五千年的傳承,漢字文化古老而又絢麗,蘊含了我國上千年的文化。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現代經典文學作品的素讀,既能夠徜徉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還能夠形成獨特的語文素養;最后,素讀的不斷發展,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受到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素讀從最初的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逐漸到要求學生對文本解讀。素讀教學方法中,要求學生尊重文學作品,結合自己的理解,感悟并且領悟文本內容,在閱讀中積累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二、堅守傳統“素讀”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閱讀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閱讀和理解的教學任務,培養并且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中,閱讀的內容要隨著年級的變化進行逐漸提高難度,閱讀教學對學生和教師的文本理解能力都較高。教師的文本理解能力直接關系到閱讀的質量,因此教師要在授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目前,閱讀教學課堂中經常會出現教師脫離文本的現象。例如,在學習《七侓長征》時,部分教師先帶領學生進行詩歌閱讀,然后對字詞和詩歌的含義進行講述,隨后大篇幅地講解長征相關的歷史,而為了顯示出課堂的深度,還會為學生介紹毛澤東的生平以及其文章特點。這種教學方法明顯是本末倒置,拋棄了文本內容,講解其他知識,既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沒有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當然,也有部分教師對教學文本進行過度的解讀,不僅脫離了文本的原本思想,也難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理解文本內容,既不能學究式地解讀,也不能過于主觀上地解讀,要尊重文本和作者的思想。
三、堅守傳統“素讀”教學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一)教師具備文本解讀能力
素讀教學的質量,在教師的文本解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獨自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讀。而文學文本的分析和解讀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文本理論素養,同時要避免過度解讀文本或者脫離文本現象的發生。素讀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回歸到文本中,仔細閱讀文本,通過對關鍵詞和關鍵語句進行文本的深入閱讀,借助細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義。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文本解讀能力,不僅了解文本解讀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文本解讀的方法和技巧,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自己理解文本,還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并且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解讀的能力。
(二)學生具有閱讀技能和體驗
語文閱讀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提高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對已經認知的知識再與新的文本融合,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中獲得快樂。素讀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入文本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從而了解文本的內涵。語文閱讀,要求學生能夠體驗到作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而語文閱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不能單一的以方法為目的。學生要想較好地領會作品意境,必須要閱讀大量的文本材料,從閱讀中逐漸培養語感,形成良好的閱讀體驗,培養良好的閱讀修養和閱讀能力,從而完成與文本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在實現學生的閱讀體驗后,師生的對話變得更為生動,也能夠更好地實現文本閱讀。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體驗是素讀教學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促進文本閱讀的重要方法。
(三)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讀教學中,教師要肯定并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個人理解,不能將個人理解強加在學生身上,從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教學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平等,素讀教學倡導學生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在閱讀文本時,學生占主體地位,而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實現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實現閱讀教學目標。
(四)師生具備問題意識
素讀教學中,師生都要具備問題意識,通過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答,從而完成文本閱讀和理解,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目標。素讀教學中,問題意識能夠使教學事半功倍,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并且鼓勵學生提問,通過問題和質疑深入文本中。學生勇于提問并讓提出的問題不斷加深,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完成學生與文本、師生之間的交流,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才能從問題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四、“素讀”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與創新
(一)小說教學中“素讀”的運用與創新
素讀的文本內容較為廣泛,大多選擇經典的文學作品,而小說是文學中的一個部分。小說是通過對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敘述以及環境的描寫來表達生活和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的語言豐富,且人物形象各式各樣,是素讀教學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人物形象也多種多樣,文學素材和結構也較為復雜。但是小說的素讀教學中,難以進行完整、全面的解讀,否則就會造成閱讀沒有重點,學習混亂等問題。因此小說的素讀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難以理解的方面出發,以此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另外,由于素讀教學的課堂時間有限,難以完整地進行小說閱讀解讀,因此通過一個或者多個切入點,有重點地進行教學,才能夠較好地完成素讀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解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負荊請罪》時,教師主要通過關鍵字、詞和關鍵語句來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思想的變化,而學生通過閱讀來豐富文化知識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例如文章中通過廉頗的“氣憤” “不滿”“不解”“若有所悟”和藺相如的“笑笑”“依然笑笑”等一系列動作神態的描寫,揭示了藺相如為何有意避讓廉將軍的車子、連續幾天不敢上朝的原因。廉頗負荊請罪時的“忙跪下來”“狠狠地抽我一頓”“不肯起來”等言行,可以看出廉頗意識到自己圖一時之勇而不顧國家安危的錯誤,立馬登門謝罪,真摯誠懇的態度令人佩服,廉頗知錯能改、爽直磊落、心系祖國的形象躍然紙上。而藺相如“迎上去”“雙手扶起廉頗”“過去的事就別提了”等表現出他的寬容、大度,能夠以大局為重。素讀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找出文本中的關鍵詞以及關鍵語句,從中分析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散文教學中“素讀”的運用與創新
散文同樣是重要的素讀教學文本,由于散文存在多樣性以及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語文教師在素讀教學中難以把握教學的重點。散文與小說不同,散文的主題必須明確,人物形象描述也較為明晰。散文與詩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它的文字應用沒有固定的要求,也不受到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因此散文能夠較好地表達作者的想法和感情。經典的散文作品多如繁星,但其結構散漫,內涵豐富,是素讀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文本解讀中,教師主要通過關鍵字、詞和關鍵語句來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思想的變化,而學生通過閱讀來豐富文化知識和情感,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例如,在學習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時,多數教師都是從對文章主旨的多種解讀入手,忽略了文章“素讀”教學。這篇文章從“素讀”入手,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文中多次寫到“好一個安塞腰鼓!”通過反復對文章的閱讀,學生很自然地可以從初讀感受安塞腰鼓形象,進而感受到安塞腰鼓氣勢,再感受安塞腰鼓內涵。“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些句子層層遞進,句式整齊工整,讀起來節奏明快。如同一個個聲音在人腦海中閃過,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場面的磅礴氣勢,表達出作者對安塞腰鼓強烈的贊美之情。
(三)戲劇教學中“素讀”的運用與創新
戲劇受到舞臺表演的限制,其文化底蘊深厚,且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欣賞價值,學生通過戲劇的學習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社會,從而對社會和人生進行反思。素讀教學注重對文本的閱讀,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感悟作品。由于戲劇作品的措辭非常講究,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進行文本和注釋的閱讀,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隨后安排學生通過個人朗讀、角色朗讀等形式更好地了解文本含義。在閱讀之后,教師要進行詞語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通過詞語的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現代戲劇的專有名詞以及典故等。詞語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戲劇臺詞,在今后的戲劇閱讀中,能夠更好地進行解讀。
(四)詩詞教學中“素讀”的運用與創新
詩詞是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詩人通過語言向世人描繪多個意象,并且其中蘊含了詩人的情感。詩詞與其他語言形式相比較,更難以解讀,而教師的教學也更為復雜。詩詞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層次和境界。例如,在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教師可通過峨眉山月這一切入點,鼓勵學生暢談詩歌所描繪的景色。教師鼓勵學生通過素讀詩歌,著重讀詩中表現時間的詞語“半輪”“秋月”“夜”,表示地點的詞語“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等,從而理解作者通過地名和情與景的有機融合,進而引發作者的“思君”之情。
五、結束語
語文教學中,既要對傳統語文教學經驗進行傳承,同時也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進行變革和創新。語文教學既要符合我國本土文化的特色,同時也要滿足學生對我國文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在語文教學的創新中,要堅守符合我國語言特色的規律,傳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地變革和創新,采用中國化的語言教學方式完成中國語文的教學,并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化素養,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宏.傳統語文教學的優點不可棄[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9(12):52-52.
[2]唐曉敏.傳統語文教學“重讀輕講”(外二篇)[J].語文建設,2011(1):66-68.
[3]陳樂東.傳統,規律蘊藏其中——關于傳統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2,19(3):104-107.
[4]吳世富,林成華,劉吉瓊.讓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重放光芒──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