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波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普及。在小學語文新課導入環節,適時合理運用圖片起興、故事寓理、音樂怡情、史料啟智、視頻凝神、詩歌抒情等技術手段,能夠把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結合,起到“凝神、激趣、起興、啟智”的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 新課導入 適配性
近兩年,在“開江縣小學語文教學技能大賽”的初賽、復賽、決賽中,我作為嘉賓、指導教師、評委,大概聽了五六十堂課。現在仔細想來,這些課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參賽教師在課堂中呈現、展示的課程資源豐富、充實,感覺“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課標思想得到足夠重視。至于用得當與不當,后面再說。我們先來看一看我隨機挑選的20節課使用多媒體的統計數據:
資源種類 數量 效果很好 效果一般 效果差
電腦課件 20 6 12 2
實物掛圖 18 12 6 0
生字卡片 15 10 3 2
音樂 7 5 1 1
課文錄音 10 7 3 0
動手實驗 4 2 2 0
其他資源 20 11 5 4
從統計數據看,歷次大賽不少選手在媒體使用上刻意追求“聲、光、形、色”效果,忽略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基本功能,走進了“為使用而使用”的誤區。個別選手進入課堂的時候,五六位助手相擁而入,教具、學具裝滿一兩紙箱,兩三位電腦教師坐以待命。從比賽的實際效果看,越是傳統的媒體,使用的效果就越好。“實物掛圖、生字卡片、音樂錄音”的使用效率達90%以上,而課件的使用效果與選手預期反差很大。我想,一方面,使用什么媒體要因課而定,并非公開課都要使用電腦課件;另一方面,很多選手自己不會制作,使用起來也很勉強,何必要勉為其難呢?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獲取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顯然,視覺、聽覺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感知器官。“多媒體”能交互式綜合處理多種媒體信息——文本、圖形、圖像和聲音等,使多種信息建立邏輯連接,集成為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與普通教學相比,多媒體手段在視覺、 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給學生以新穎感、驚奇感。
教學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猶如樂曲的“引子”和戲劇的“序幕”。多媒體技術以其方便的再現情景、展示文本圖表、播放動畫視頻等特點,在導入新課方面擁有傳統手段難以企及的優勢。但是講授新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多媒體與導入環節的適配呢?下面我將結合近兩年我縣開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技能大賽的相關課例,簡要介紹幾種與課堂內容適配的導入新法。
一、圖片起興
圖片起興,是一種利用教學掛圖、自制圖片或簡筆畫,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圍繞圖片提出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課的導入法。這樣的導入方法一般適用于寫景類的文章,因為優美的風景圖片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曾老師在教學人教版第十冊《草原》這一課時,因為很多同學都沒去過草原,對那里的環境不是很了解,于是她課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風光圖,在課堂一開始就展示給學生看。然后問他們通過觀察發現草原有哪些特點?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子的。”
評價:這種導入方式,既調動了學生認識草原的積極性,又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了參照物,加深了學生對草原的美好印象。適用于這種導入方式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威尼斯的小艇》……
圖片導入能夠達到“凝神、激趣、起興”的導入效果。圖片導入要遵循認知規律,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規律,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問題淺顯化,促進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
二、音樂怡情
歌曲具有渲染作用,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教師恰當運用與教材內容“合拍”的歌曲導入,往往能營造很好的課堂氛圍,實現情景教學。通過欣賞歌曲,能使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獲得知識。
如勞老師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時,以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導入,開闊優美的旋律及直抒胸臆的歌詞,啟發了學生的情感與想象,把學生帶進了中華多民族大家庭之中。學生馬上由課題《我們的民族小學》聯想到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帶著不同民族頭飾、穿著不同民族的衣服來到同一個地方——我們的民族小學,一個充滿歡樂祥和氣氛的學校。讓學生學習情趣高漲,精神飽滿地期待新課的開始,將學生的思維導入了教學正軌,而且增添了無限的學習樂趣。
評價: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音樂,如果在新課前播放或吟唱與課文有關的歌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學生們一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時表情豐富,一雙雙眼睛里都迸射出了激動的火花。隨著教師的啟發式提問,學生都產生了進一步學習課文的欲望。
歌曲導入法的優點使學生們容易接受,抓住學生喜歡歌曲的心理來導入新課,可以說是“愉快教學”法應用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教師選取的歌曲要恰當,要與教學緊密相關,否則非但不能順利導入新課,還會分散學生注意力。
三、史料啟智
從背景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的能力目標之一。運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提供文本、圖表、材料等多方面的閱讀理解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導人新課,也會使學生在接受更多的歷史背景信息中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如同樣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時,五年級的施老師是這樣教學的,她先讓學生欣賞兩組數據。
1. 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造成69142 死亡。
2. 1976年7月28日,發生于中國唐山的里氏7.8級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通過這兩組直觀鮮明的數據,學生會對地震的危害程度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然后,她說道:“是啊,在地震中很多人也許有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父母的固執,或其他種種原因,有一些可以活下來的人并沒有活下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對堅強的父子,是一對創造奇跡的父子。今天我們一同走進《地震中的父與子》,感受這對父子的了不起!”
評價:這堂課的導入很有價值,也很有深度。兩組鮮明的數據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在這基礎上學生對地震造成的危害有了感性認識,也體會到這種艱難之中那對父子的了不起。
四、視頻凝神
由于缺乏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對很多未知事物感到陌生和遙遠,這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問題。 而視頻則可以把形、聲、色、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原課文內容的真實情景,繪聲繪色地展現原有情景,可以大大增強語文教學的活潑性、生動性,使學生容易在輕松、活潑、愉快的氛圍里掌握知識。
如蔣老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時,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輕快的音樂先響起)溫暖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播放視頻)它從泥洞里爬出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水草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春風輕輕地吹過,暖暖的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蝌蚪。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常快樂……教師生動形象的描述把學生的思緒引進大自然中,引進了生機盎然的池塘里,學生會不知不覺地隨著小蝌蚪去找它的媽媽,也在不知不覺中,隨著教師的引導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
五、詩歌抒情
詩歌具有語言精練、朗朗上口的特點,青年學生對詩歌頗感興趣。我們在導課時,用多媒體做投影,輔之以激情澎湃的詩歌朗讀作為開場白,用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如唐老師在教學人教版第十冊《阿里山的云霧》時,在投影上展示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的內容,并配以深情的朗讀導入:“我在這頭” 有哪些綺麗的風景呢?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曾經學過《日月潭》,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阿里山的云霧》。
評價:教學略讀課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激起學生誦讀課文的興趣。教師的作用還體現在組織、指導學生的閱讀上。教學本課時,可通過充滿激情的描述,聲情并茂的范讀,阿里山風光圖片的展示等,引起學生學習本課的欲望。接著可讓學生讀讀閱讀提示,明確提示的主要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自學課文。
上述的導入方式,在多媒體的恰當配合下,既能觸動學生的情感與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起到了導入的“凝神、激趣、起興、啟智”的作用,為打造高效課堂開了個好頭。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多媒體方式輔助課堂導入,要選擇合適的材料,以適配的方式出現,才能真正做到為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程志宏,李本和.課堂教學藝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