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啟蘭 楊 倩
基于形成性評價的職業院校學生學習預警體系構建研究
冉啟蘭 楊 倩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職教育的信息化模式逐漸成為學習分析的主要手段。本論文基于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上,探討了適合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預警體系的構建,對學生在校表現進行實時預警,從而提高了學生危機意識,從源頭上消滅危機根源,改善學院管理模式,讓人才培養融入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
高職院校 學習 預警
學業預警是高等教育的一種管理方式,是現代高校學生學習過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業預警機制的觸角可以深入到學生當中,提高學生的危機意識,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消滅引發危機的根源,最大限度減少危機事件的發生。但筆者根據前期調研發現,目前高職院校對學習預警的研究較少,具有完善預警系統的院校不多。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習預警體系的研究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階段性、過程性的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并通過學習評價來影響學習的過程。
在高職院校中,形成性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幫助和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主要目的,因為形成性評價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都能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習進展等情況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學業預警
2007年8月教育部將“學業預警”作為公布的171 個漢語新詞頒布使用,學業預警工作已經由高校自主行為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一種新型的高校管理模式。教育部就“學業預警”這一新詞語做了解釋: 它是一種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過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促使學生完成學業,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引導、監控。
學業預警作為高校學分制管理的一項必要的輔助管理措施,并不是單純的傳達信息,而是一項管理和教育學生的措施,學業預警更不是對學生的處分,而是對學生的一種善意的警告和關心愛護。
(一)預警機制不完善,預警標準難確定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中,真正有效實施學業預警信息系統的院校并不多。由于學業預警是一項連續性、復雜性的工作,動員全校師生共同實施存在很多困難。而且,目前針對于全國高職院校,尚沒有一個完善的、成熟的適用于全國各個高校的預警機制和辦法。
(二)信息化網絡化管理仍很缺乏
據調研了解到,目前高職院校的預警信息的收集、分類、匯總,以及學生數據庫建立等,大多手工完成,這就容易產生三個弊端: 一是數據完整性不強; 二是數據共享度不高。學院領導、班主任、導師、輔導員及家長不能及時互通有無,更無法緊密合作,共同對學生個體進行學業幫扶; 三是信息便捷化不夠。師生用戶對數字化帶來的高效性便捷性認識不足,對使用數字化設施的意愿不夠強烈。
(三)指導幫扶力量弱、水平低
根據調研,很多學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幫助學困生,但是由于造成學困的因素很多,包含心理、學習方法、學習基礎等各種因素。教師采用的幫扶方法單一,不適用于學生實際情況,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造成幫扶效果不理想。
針對上述問題,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背景下,筆者探索了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職學生學習預警體系的構建,包括獲取數據源、建立課程關聯網、構建預警指標、完善學業預警制度、構建幫扶體系等 (如圖1所示)。論文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根據學院實際將預警內容分為:在校表現預警、學習情況預警、頂崗實習預警、學業預警等。
(一)預警指標體系
在校表現是指學生日??记凇⑦`紀違規現象的預警;學習情況預警是預警的主體,主要是對學生所學課程各知識點掌握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的預警;頂崗實習預警主要針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對不按要求實習的學生進行警示;學業預警主要是對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監督,避免學生不能如期畢業。具體指標見表1。
(二)課程關聯度數學模型
課程關聯網是要建立課程關聯數學模型,直觀反映各專業課程知識點的內在關聯。課程關聯度( D)= 課程客觀關聯度( P) × 學生個體學習狀態( T) ,其中P可理解為課程之間的知識點重疊程度或相關程度,根據兩門課程知識點關系緊密性,分為“強、較強、一般、較弱、弱”五個等級,并賦以“1、0.8、0.6、0.4、0.2”五個量化值。T為老師幫扶的主觀量化評分,最終得出預警結果。
(三)預警制度
本文將預警等級分為一般預警、二級預警、三級預警,需要根據指標體系中對學生的各項綜合評價成績與評價標準進行比對。將預警結果信息分為“紅、橙、黃”三色等級。以在校表現為例,當本學期各門課程缺曠次數達到5次時,給予橙色預警提示。學生應自己注意,同時教師、同學將對學生進行幫扶。
(四)完善的各方幫扶體系
筆者將學生、班主任、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家長等力量納入幫扶隊伍,形成了“學院統籌、學生自治、多方參與”的幫扶機制。其中,學院以預警實際情況為指導依據,制定學院學業預警管理辦法,動員全院教師和學生、家長積極參與到預警工作中; 學生和班主任、任課教師是重要幫扶力量,通過朋輩一對一幫扶、班委督促、學習經驗座談、黨員互助、課后輔導等形式,發揮“三自”功能;家長、企業指導老師是重要依靠力量,學院通過下發《預警通知書》等形式,與家長保持長期穩定的聯系,家校聯動,共同開展預警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學業幫扶工作。
(一)學習預警的實施
高職院校應建立由學習預警組織機構、學習預警規章管理制度、學習預警管理信息系統構成的幫扶領導機制。學習預警學生的幫扶需要教務處、學生處、學院、班主任、任課教師、家長等多方的密切配合,因此,必須構建一個領導有力、執行有效的組織系統。學院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建立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負責,由教務處、學生處和各個系部分管教學的領導組成的學業預警幫扶領導機構,由教學秘書、學生輔導員、任課教師、學生干部組成的,家長參與的執行機構。為充分發揮預警組織機構的作用,實現對相關人員的有效監督,學校要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明確的年度工作目標、各個崗位目標與責任、學業預警幫扶人員資格的認證和權限、幫扶人員的考核辦法等。
(二)學習預警的實施成效
學習預警系統的實施可以實現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下,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更自下而上形成了濃厚的全員育人文化。廣大教師通過學習預警,可以積極投身于人才培養中,用互信和關愛拉近師生情,使預警幫扶成為教師教書育人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目標,而學困生的成長成才更增添了教師的事業成就感。
[1]袁安府等.大學生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79~83.
[2]華金秋.臺灣高校學習預警制度及其借鑒[J].江蘇高教,2007(3):136~138.
[3]金義富.大數據環境下學業預警系統設計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6(69).
(作者單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冉啟蘭(1972-),女,漢族,重慶人,教育學學士,工程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