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玲
摘 要 探討建設“智慧林業”的重要意義以及遼寧建設智慧林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在“智慧林業”中出現的新技術,目的在于為升級遼寧省“智慧林業”建設提供幫助。
關鍵詞 “智慧林業”;云計算;物聯網;遼寧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23
1 遼寧省“智慧林業”建設的必要性
2013年8月,我國林業信息化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國家林業局發布《中國智慧林業發展指導意見》,要求在當前“數字林業”的基礎上,全面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實現我國“智慧林業”目標[1]。“智慧林業”建設不僅使林業在感知、管理、服務方面更具“智慧”,同時使林業在信息基礎條件方面達到了領先國際的地位,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手段也促進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林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由于遼寧省起步較早,林業建設效果顯著。林業廳自動化辦公實現規模化,主要體現在計算機網絡框架基本形成、逐漸趨于成熟的應用系統、完善的基礎資源數據庫等方面[2]。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問題,林業信息化的發展也是如此,各林業部門之間分散的信息資源、較低的關聯度導致不同部門缺乏數據的共享性。基于此,為實現各部門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就需要依靠技術手段把信息集中、整序、關聯起來,進行統一管理。為更好地管理和保護森林資源,林業各部門必須協同辦公,優化信息資源配置,促進各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聯系。
2 實現遼寧“智慧林業”升級的手段
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各行各業的信息化建設都離不開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林業信息化建設也要依靠這些高新技術,不斷進行優化調整,使林業的業務水平達到一個更高的階段。林業信息系統必須面向大眾開放,在滿足林業信息化需求的基礎上,還要促進林業業務的調整,推動業務發展[3]。遼寧省在林業建設方面應努力成為全國“智慧林業”的第一省,為此,遼寧應先完成基礎框架建設,搭建智慧林業云平臺,統一地管理與分配基礎設施資源,實現數字資源的共享,從而全面實現遼寧省的林業發展目標。
2.1 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的應用
云計算是通過分布式處理,并行計算、網格計算等概念發展而來,在虛擬化、數據存儲、數據管理及編程模式等方面獨具特色,其最大的技術特點是虛擬化,即計算、存儲、服務器、應用軟件等IT硬軟件的虛擬化。
相對于傳統的計算模式而言,云計算的最重要特點是虛擬化。采用虛擬化技術的優點在于云計算可以有隔離作用,即隔離應用程序的執行環境與物理環境,因此可以更加容易改變應用程序環境。隨著虛擬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化的技術種類也在不斷增加,如硬件虛擬化、應用虛擬化、全面虛擬化等,同時,虛擬化的概念已經覆蓋了IT技術的多個領域層面,對IT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目前,遼寧省在“智慧林業”的建設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整個建設系統的存儲能力低、計算和運行效率不高等,因此可以考慮采用虛擬化技術,使之應用于存儲、服務器、CPU操作系統等方面,同時為了減少在硬件資源方面的投入,可以采用統一的純軟件虛擬化的解決方案,合理配置硬件資源并且使其達到充分共享。在信息化網絡及基礎設施方面,也可采用虛擬化技術,實現遼寧林業的智慧升級。
2.2 大數據技術分析的應用
大數據實際上是一種數據量大、數據類型繁多、具有極其高的商業價值、能實現快速處理的資訊,由于其資料規模巨大,導致目前所使用的主流軟件工具難以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等工作,因而也就難以幫助企業做出積極的經營決策。
遼寧省的“智慧林業”建設為實現森林信息資源的高增長率、多樣化以及獲取更強的洞察力和發現力的目標,就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的特點,不僅具有大量的可應用數據,而且能實現快速的查詢分析,讓林業的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的處理模式進行[4-6]。
2.3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應用
由中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兼備了定位與通信雙重功能,其組成部分為“三端”,即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可在全球范圍內不分時間和地點為用戶提供精準的高質量服務,除能及其準確的定位、導航外,還具有通信能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為有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授權服務,能夠準確地為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
GPS定位技術已經為人們所熟知,但由于技術水平或地域條件的限制等,該項技術難以應用,在此情況下就可以切換到北斗技術進行定位。相對于GPS來說,北斗技術具有很強的優勢,它不需要依靠信號,即使在手機信號不能到達的地方,采用北斗提供的報文收發的技術,只要有北斗覆蓋的地方,可以實時監控護林員的巡護情況[7]。
遼寧省只有積極探索北斗導航應用軟硬件方面,進一步擴展導航技術的嵌入、融合以及應用,才能使國家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北斗示范應用單位的稱號實至名歸。
3 結語
“智慧林業”建設帶來諸多益處。在信息技術方面,促使林業發展與信息技術更加密切的聯系在一起,有助于林業生產和組織管理,實現了林業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科學化;在生態方面,不僅實現了對森林、濕地、沙地、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動態變化的有效監管,而且全面系統、準確的評價了生態工程的實施效果;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實現林業產業結構的升級,為林業和農業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務,包括實時的政策法規、市場動態等。遼寧“智慧林業”建設將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遼寧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余新曉,魯紹偉,靳芳,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生態學報,2005,25(8):2096-2102.
[2]陳柳欽.林業經營理論的歷史演變[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2):50-56.
[3]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4]施昆山.世界森林經營思想的演變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4,17(5):1-3.
[5]宋德利,王擁軍.遼東山區天然次生林經營的發展與問題[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5):1365-1366.
[6]張放,胡萬良,譚學仁,等.遼東山區天然次生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3(3):5-8.
[7]郭浩,步兆東,陳國山,等.遼西地區水保林樹種結構的調整及其效益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4(1):1-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