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密蜂
摘 要:當前改革背景下,教師已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在相應的教學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努力。閱讀教學占用的教學時間較長而且承擔著重要的語文教育任務。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教學的有效與否。所以切實有效地抓好閱讀教學至關重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一邊踐行,一邊思考,一邊總結,發現抓一抓、拎一拎、連一連的方法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抓“點”;拎“線”;連“段”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承載的任務最重,所占的課時也最多,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與否。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逐漸掌握獨立思考和閱讀的能力水平,在教學中關注真實的情感體會,加強對素材的持續積累,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學生需要掌握多元的閱讀方式,并且可以初步對經典作品進行鑒賞和分析,感受其中的高級趣味和情操,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同時還需要充分借助語文工具書來鑒賞文言文作品。在實際閱讀中,需要探索什么,需要思考什么,在實際的教學目標中需要有明確的計劃。第一,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掌握多元化的閱讀方法,發展優秀語感并且積累語文素材。第二,培養學生的語文認知。激發學生的潛能,并且讓學生充分展現自身的想象力以及思考能力。第三,豐富文化底蘊,也就是吸收人類文化發展中的精華元素,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內核。第四,發展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產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字文化的熱情,使其樹立偉大志向。第五,發展良好的品格。也就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實事求是,讓學生發展對真理的追求,使其具備完整的價值觀和人生理念。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良好地理解和賞析語文文字內容。正如上文所述,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且在不同的時期側重不同的內容,并不能只關注個別能力的培養。如何使中段的閱讀教學有效,讓學生通過教材中的例子來學習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筆者通過對自己多年的中段閱讀教學過程的梳理和對他人成功經驗的借鑒學習,認為通過抓“點”、拎“線”、連“段”的方法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抓點”學語段
著名教師于永正曾經提出:哪里才是語文教學的亮點所在,什么是所謂的語文的味道。其實這些都在語文朗讀和關鍵詞句中。課文可以說是語文內容的基本單位,教師需要持續關注詞語方面的教學,對于課文中比較難以理解或者十分關鍵的詞語,需要花費大部分時間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分析。通常來說,一個語段是由一個句子或者多個句子構成的,想要掌握每段文字,需要先讀懂每個小句子,而后連貫起多個句子理解其中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合理地拓展相關的關鍵內容,從詞句著手,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并且透徹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1.抓關鍵詞
(1)精準詞語的推敲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讀書要悟出文章傳神的詞語。有創意地咬文嚼字,是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鍛煉詞語造句的能力、培養語文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的好辦法。比如,在講解《我的戰友邱少云》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你們是從哪個語句中了解到邱少云紋絲不動的?根據其中的核心詞匯“紋絲不動”開展教學,在教學中緊扣文本的內容得出相應的感悟,層層深入。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分析紋絲不動的表面意思,進而分析邱少云紋絲不動的內在原因,讓學生想象紋絲不動的悲慘后果以及移動身體、暴露位置的嚴重后果。通過如同剝筍般的分析和深入,學生可以由淺入深,由多個角度去理解文本的內容,并且感受邱少云這個戰斗英雄的光輝、偉岸形象。再比如,對于《懷念母親》這個課文,教師可以把學生平均分成多人的小組,讓學生探索課文中表現對母親的真摯愛慕和無限崇敬的語句。教師需要在每個小組中選定小組長,并且讓學生共同交流、積極主動地表達相應的觀點內容。學生經過活躍的思考和探索,找到了類似頻來入夢、抱終天之恨、寢不安席以及食不下咽等相關詞匯,從這些詞匯里他們感受到季老對于自己生母以及祖國母親的萬分懷戀。
《燕子專列》中,對“饑寒交迫”“不在乎”的追究琢磨,學生能很清楚地體會到燕子碰到的滅頂之災和小姑娘救護燕子的決心和行動。
(2)探究反復出現的詞語
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在于它最能體現文章內涵,表達作者情感,對課堂而言,往往是能實現教學目標的詞語。有些文章中,同一個詞語反復出現,內涵深刻。抓住這些詞語開展教學,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能夠有效地利用關鍵詞進行教學,證明教師有著良好的教學藝術,掌握了有效的教學對策。比如,《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篇文章中,具體的課文中多次出現了文章題目這句話。教師需要讓學生全面體會并且探究相應的語言,在課文中了解我國西部的繁榮以及發展,了解祖國老一輩無私建設者所付出的熱血以及青春,他們憑借著智慧、勇氣以及毅力創造了巨大的價值,其中彰顯著強烈的風險精神。在《再見了,親人》這篇文章中,也多次出現了題目中的“再見了,親人”。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祖國偉大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的深厚友誼,展現了兩個國家的團結和比海深、比山高的感情。所以抓住“再見了,親人”就能學好這些段落。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前后聯系,體會這些詞語每次出現的不同效果,引導學生琢磨作者的目的和匠心。
(3)同類詞的比較考證
有些語段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同類詞語。他們開展比較研究、理解詞語的不同含義是學習語段的重要方法。在《橋》這篇課文中,抓住“驚慌、惶恐;咆哮、怒吼;放肆、放縱”等詞語開展討論學習,經過朗讀思考、揣摩比較充分地感受到老漢為救村民“不惜犧牲自己兒子”的勇敢和矛盾,同時體會詞語表情達意的豐富性和作者語言運用上的獨特性,學習了不同層次可以有不同的詞語表達方法。
2.抓關鍵句
一篇文章,如果事無巨細地去品味,費力且收效甚微。抓關鍵句教學就能收到片言居要之效。關鍵句,在課文的開頭有統領全篇的作用,在結尾有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妙用。在重點語段中,關鍵句可在前可在后,也可在段中。例如,在《中彩那天》開頭母親的話便是“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并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作者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