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琰
【摘 要】虛實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豐富詩歌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欣賞者的審美趣味。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求“虛”與“實”的妙用,追求一種“虛實相生”的審美模式。“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融合。不僅在繪畫中用到“虛實相生”,同樣在語文教學詩歌賞析中也可以用到“虛實相生”,“虛實相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是經常出現在各種考試中的題型,考生在答題時常常感到無從下手。
1“虛”“實”的內容
1.1已知的景和想象的景。已知的景是實景,想象的景是虛景。例如:曹操的《觀滄海》里面的詩句“樹木叢生,擺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是已知的實景。秋天、樹木、百草、洪波,雖然已到秋天、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洪波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是想象的虛景,日月、星漢,這兩句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1.2已逝的幻境是虛景。例如: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回憶少女時的往事,也屬虛景。醉意未消,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荷花深處,驚動了水鳥,撲棱棱全飛起來。置身于這樣優美的情景中,詩人怎不滿心歡快呢?這樣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美!實在是美!
1.3寫景是實,抒情、議論是虛。例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形式上詩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議論。寫景是實,抒情議論是虛,這實際上詩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
2“虛”“實”的關系
2.1實處著筆,實中見虛。例如:王之渙的《登黃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實景,話語如在眼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由實見虛,把景物與心胸打成一片,從視野的開闊,可以想見抱負和氣度的遠大。人們從這兩句還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遠的生活哲理。這種抱負與哲理就是詩中的虛寫。
2.2虛景和實景相反相成。虛景和實景相對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表達詩人某種感嘆。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闞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妻子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2.3虛景和實景相輔相成,渲染烘托。“虛實結和”:指現實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樣的情感。“虛實結合”可以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的意境。例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滿園春色關,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枝紅杏”是實寫,李華開放.正是春色;而園中春色呢?卻無緣看到,是虛寫。但一枝紅杏正是“滿園春色”的集體體現,眼前出墻“紅杏”心想墻內百花;眼看出墻“一支”,心想墻內萬物。這一番景象正是盎然生機的展現!
2.4虛實結合,以實寫虛。例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兩句以實寫虛,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實落梅的花片,他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和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虛實結合,通過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因為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3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3.1使感情表達得更充沛、更淋漓盡致。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詩的上闋從“吹角連營”開始虛寫,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使兵士們歡欣鼓舞,他們飽餐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在秋高馬壯時候,點兵出征!下闋繼續虛寫,將軍率領鐵騎,風馳電掣般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敵人紛紛落馬,狼狽潰退。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詞人的壯志,但現實卻是“可憐白發生”,一句沉痛的慨嘆!壯與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對照,在這對照中,詞人的報國無門的悲憤就表達得更充沛、更淋漓盡致了。
3.2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灰飛煙滅,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周瑜)作烘托(襯托)。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下闋更寫出周瑜在戰爭中的從容淡定,再由懷古傷今(自己),如此虛實相生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從而豐富了詩歌的內容。
3.3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豐滿。例如:《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今日”是虛景,“今年今日”是實景。虛景“人面桃花相映紅”,塑造了一位艷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實景“桃花依舊笑春風”則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虛襯實,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憶,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頓生悵惘之情。
總之,虛實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豐富詩歌意象,開拓詩的意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欣賞者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