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云
【摘 要】康定中學是77年的老校,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建校以來,歷任校長、歷屆師生秉承劉文輝將軍實力興康和費孝通先生“多元一體”的理念,形成了以“實”、“和”為內核的學校文化精神。“求實”即要求師生老實做事、科學辦事,“尚和”即要求師生和諧相處、和悅做人。班級是構成學校的主要要素,班級文也使支撐學校文化的關鍵要素。在康定中學這種“實和”文化背景下,應該建立起符合實際背景,適合教育對象的科學的班級文化。本文就如何建設班級文化做論述。
【關鍵詞】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
一、校園文化的形成
康定中學自1939年自創辦以來經歷了1955年撤西康省、兩度搬遷、2004年合校,成為集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和教師培訓為一體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學校,并且受到藏區文化和內地文化的影響,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精神。
(一)文化淵源
康定中學學校文化淵源于劉文輝將軍和費孝通先生。劉文輝(1894-1976),愛國將領,民國四川省、西康省主席,主政西康時,大辦實業、興辦教育,奠定了康巴地區現代教育的基礎。1939年3月劉文輝創辦了第一所高級中學——康定中學,劉文輝是實力經邊的代表人物,作為康中的創立者,他的思想成為康中“實”文化的歷史坐標與文脈淵源。
費孝通(1910-2005),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赴民族地區考察后突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理論,康定中學誕生于多民族地區聚居區,培養民族團結意識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成為康定中學“和”文化的歷史坐標與文脈淵源。
(二)“實和”文化的解讀
康定中學現任校長陳軍校長在對康定中學的歷史研讀后,將校園文化提煉為“實和”二字,并提出“盛德實學,豪邁和美”的校訓,形成“求實尚和”的辦學宗旨。
(三)“實和”文化的影響
1.編入校本課程
康定中學《印象》文化叢書中詳細編錄了學校歷史、學校文化,并且每個學生在班級“圖書角”都能翻閱了解。
2.校園設施
在校園的滲水路面上顯赫的印有“實和”,每棟的走廊,樓道旁都有相關宣傳。成為學校文化有形的影響。
3.媒介宣傳
康定中學設有“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師生都可以進行瀏覽關注,無形中了解學校建設和動態也成為師生的習慣。
4.活動實踐
學校會定期開展以“實和”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年會、文體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更好的實踐“實和”精神。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是校園文化的靈魂
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是觀念文化,主要指師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審美情趣,這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工程,是校園文化建設能否落實的關鍵之所在。而這,更多地依賴于班主任營造出具有濃郁氛圍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依托并通過班級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它是一個無形的磁場,彌散于學生心中,指引著學生的前進方向。
三、班級文化的建設
(一)班級文化產生背景
初一新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班級認同感弱,集體意識不強,班級松散,缺乏凝聚力。筆者作為班主任老師,為創建一個團結、和諧、文明、積極的班集體,在研讀了學校讀本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和學生們的實際問題,提出了以“文理”為內核的班級文化。
(二)班級文化內涵的解讀
1.文。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淀下來的,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是對天地萬物信息的融會貫通;文本,需要通過解讀才能理解的作品、藝術成果;文藝,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煉,升華和表達為創造現實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
文即文明做人,文明處世,注重文化學習,積極參加文藝活動,陶冶情操。
2.理。理解, 順著脈理或條理進行剖析,換位思考;理性,在審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導出結論;理想,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理智,或辨別是非,利害關系以及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理即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知識,理解方法,學會學習。
3.文理就是要求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成文明的習慣,學會理性思考問題,文而不弱,理而不私,成為文理兼備的優秀學生。
(三)具體操作
1.加強“硬”文化的建設
幽雅的班級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包括桌椅的擺放,墻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實際上就是一種靜態文化。學生觸景生情,因美生愛,提高班級凝聚力。建設健康高雅的班級文化,可以增強學生對班級生活的興趣,從而熱愛生活、熱愛文化學習,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風。
(1)布置好教室衛生角與圖書角。要求:用具歸類擺放,整齊,垃圾分類存放,貼環保標語;圖書角提供校園讀本、積極健康向上的書籍。
(2)用好 “張貼欄”,主要用于規范張貼學生操行統計表、課程表、作息時間表及班內各項工作安排表、制度等內容。
(3)清理學生課桌,盡量做到統一、整齊、整潔。可以在課桌右邊統一張貼上“目標文化”,學生的書籍擺放要整齊,講桌桌面及里面的清潔衛生。
(4)教室前黑板上方張貼班訓“夢想在心,創造在手”。
(5)在靠后門的墻上貼上每位學生的學習計劃和目標。
(6)后門與窗戶之間的墻壁可貼學生的書法、美術作品或優秀的文章等,鼓勵學生,也能增添班級文化氣息。
2.加強“軟”文化的滲透
(1)班訓、班歌的設計
此三者是班級“軟文化”環境建設起始點,像一場音樂會前的造勢活動,令觀眾更加神往。在設計這些時,調動全班師生乃至家長人人參與,引起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關注。設計了“夢想在心,創造在手”的班訓、《沒有什么不同》為班歌。
我重點抓住了學校舉行的第一次集體活動——全校的廣播操比賽,這是進入初中的第一個集體活動,所以我很用心的抓他們訓練。學生從剛開始的稀稀拉拉狀態到認真對待比賽,他們一出場氣勢就讓人眼前一亮。比賽結果一出,我們班拿到了全校第一!這是同學們第一次爭取回來的集體榮譽,那種勝利的喜悅感染了班里的每一個人。他們開始覺得能在這樣的班級里學習和生活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這個“第一”是樹立良好班風的一個轉折點,整個班級的班風呈現出了積極向上的狀態。學生在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的集體中生活與學習,自然會有一種自豪感,同學們會為了維護集體榮譽,加強自我約束力,那些類似遲到等違紀行為在這樣的氛圍里就會逐漸沒有了。
之后的參加的兩次合唱比賽、集體舞《緣望》學生們也拿出“能拿第一,就不拿第二”的精神認真排練,均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績。
總之,“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格”,文化育人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一種隱形的教育方式,現代教育需要用“文化”來支撐和引領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以及學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印象》,康定中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