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中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滲入,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表達,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運用上似乎都被廣大教育者所接受,但教學事實表明"教為主導"往往變為"教為主宰"。學生主體臺前的學習活動總是受后臺老師的牽制,學生的主體發展得到限制?!队⒄Z課程標準》中倡導要突出學生的主體,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英語教學中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英語;展現;學生;主體地位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無論是教學還是評價都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英語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理應成為每個小學英語教師探索研究的重點。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展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1.更新教育觀念,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
1.1 創立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需要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溝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表現出來。主體教育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客觀上不對等、主觀上平等民主的關系??陀^上的不對等指的是學識的不對等,但在主觀上教師要視學生為與自己平等的社會成員,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實現情感的和諧統一,使課堂成為一個和諧的教育場,使他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學習的潛力得到發揮,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2 以人為本,分層教學。以人為本,是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每個學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個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其英語學習情況必然也千差萬別。因此,為了使英語教學適應于學生的不同情況,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和性格特點,實行分層教學,給每一個學生必要的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時間,促使有差異的學生普遍發展。教師應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情況,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采取相應策略,支持和鼓勵學生更充分地發揮主體性,感受成功的歡樂和自豪,從而促進英語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
2.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性
2.1 在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中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教師的態度可以左右課堂的氣氛,課堂氣氛又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學生的情緒則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如果師生之間心理相容,感情真摯,學生對教師就會更尊重,也更易接受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精神飽滿、充滿自信、和藹可親的。當學生處于班集體中,感受到課堂上輕松、愉快、親切的氣氛時,常常會激發出積極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顯示出思維清晰、反應敏捷,獨立思考、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更為自然快捷有效;即便遇到困難也愿意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充分展示其學習主動性與主體性。
2.2 采取形式多樣的直觀教具,精心創設的各種真實有趣的學習情景。實驗表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實物的原狀,接收信號所花的時間就越少,信息傳輸的速度也就越快,這種表象信號越容易被人接受。這種心理學的感官原理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即為直觀教學。通過實物、圖片、簡筆畫等直觀教具創設情景不僅能給學生以深刻的感官印象,誘發他們的求知興趣,同時還能使他們對事物很快形成正確的概念,以便牢固掌握。實物是最常用的直觀教具,筆者盡可能地在教學中利用那些易于得到、便于攜帶的實物、圖片以及教室內的人和物,密切結合教材內容巧設情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形成概念與構建知識,這也是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手段。
3.創設教學情境,確保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3.1 創設質疑情境,變"機械接受"為"主動探究"。"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呈現異彩紛呈的語言現象,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獨立思維的天地。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評判觀點、意見或語據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或決定,這樣,勢必大大有助于學生獲取真知。
3.2 創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實踐證明,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合作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則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便會得到加強。如,讓學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時,引導學生不要局限于"Yes, l have."" No, l haven't.",要廣開思路,要求每個學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時,附加不同的句子,這樣才會得到極富生活氣息的回答。
3.3 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一位留學生歸國后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有利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總之,英語作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學科,在新形勢下它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作為小學英語教師,要一切為學生著想,充分尊重他們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