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祎
【摘 要】針對小學語文常態課堂中普遍存在以“教”代“學”的舊路,我在每堂課上注重生成教學結構,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在閱讀教學中,捕捉可讀處讓學生讀出感情,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中,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稱之為“以讀導學、以讀為本”閱讀教學模式,認為它是解決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所存在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建議非常具有時代特征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多年來,國內外對閱讀教學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圍繞教師“教”的行為,而涉及到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卻極少,也就是說忽視了學生的“閱讀實踐”的行為。
“以讀導學、以讀為本”四環節閱讀教學模式即教學一篇課文,可分為四個閱讀環節“啟讀——通讀——研讀——活讀”。
第一環節——啟讀:即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引出整體性的任務;
第二環節——通讀:除解決字詞等基礎知識外,還要落實整體感知、初步感受、提出質疑等要求;
第三環節——研讀:設計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帶領孩子進入語言的學習,在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中體會情感,領悟寫法;
第四環節——活讀:有一篇課文的閱讀帶出多篇甚至整本書的閱讀,以及語文實踐活動(如小練筆、搜集材料、手抄報、課本劇等拓展活動)。
“啟讀——通讀——研讀——活讀”四環節這一模式在操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模式要素的整合。
第一環節:啟讀
本環節就是要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去與課題或文本碰撞,從而引發學生對文本的猜想,形成閱讀期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啟發閱讀的方式很多,比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教師利用影音、圖像,創設典型的場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有趣的畫面走進教材,走進課堂,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
第二環節:通讀
本環節要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保證讀的時間和讀的質量),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讀連貫——能讀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語氣,體現這樣一個讀書過程,從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這個環節可以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2遍,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教師出示課文難讀的,易錯的詞語全班指導,掃清讀書的障礙。
第二步:交流朗讀課文情況。一般以指名讀書為主,檢查中下等學生讀書為主要目標,隨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第三步: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先想一想,再與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兩句話來描述主要寫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寫在課本上,最后交流。
第四步: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對全文進行質疑,確定課堂學習的目標。
第三環節:研讀
研讀的目的是在學生通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
(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
(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緊扣文本的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時,教師應根據重點選擇部分段落或語句,特別是那些能突出表現課文主要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點詞句,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實現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此環節教師要依據課標對不同學段擬訂的教學目標,結合文本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文本閱讀訓練項目。對于低年級學生,根據其心理特點,讓他們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經驗、觀察事物、看掛圖投影、演示、表演等,有所側重地理解一些重點詞句,中高年級的學生引導他們對重點詞句進行揣摩、推敲,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可以談談自己的收獲:可以是讀懂了那些詞句;可以是哪一處寫得好,為什么;可以是這句應這樣讀,那句該那樣讀。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段。這樣就避免了把情感體驗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使理解、交流、有感情地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感悟課文中的思想和情感,同時體會語言的規律,感受語言的魅力。
在研讀環節中要以讀書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讀書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讀書能力。以讀為本,自主閱讀,以讀代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默讀、個別讀、齊讀、競賽讀、快速讀、分角色讀、聽錄音讀、教師范讀、自由練讀等等,并且注意培養閱讀技巧,使學生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現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與同學和老師共同研究。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選擇重點語句的能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的重點上,集中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上。
第四環節:活讀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就教材本身進行拓展延讀,深入探究課文中典型的或具有遷移價值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收獲,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有關的課外知識;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畫一幅畫,作一首詩;可以讓學生寫廣告詞、心得;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在課下拓展思維,培養語文能力及創新能力,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課文內容的美。“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經過二年的精心實施,經過我校推廣和應用這一模式,大大減輕了師生負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在今后的教學改革自主探究實驗過程中,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發揮成果引領、專業指導發展的示范作用,不斷推廣應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參考文獻】
[1]趙連根.從“有效教學”的“瓶頸”問題出發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學思想初探[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66;
[5]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
[6]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45;
[7]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4;
[8]張劉祥,金其生.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9]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