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濤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實行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但是仍存在許多不足,低效、無效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嚴重地阻礙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因此,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閱讀的研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閱讀
“閱讀是你必須做的事,而不一定是你愛做的事。”“無論如何,你必須了解閱讀在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非只有在學校時如此。”美國學者隆恩.弗萊的論著《有效閱讀》中的這些話語再次讓我們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呢?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激疑,有效地運用閱讀期待
學生的閱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閱讀是否深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閱讀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學生喜歡情節(jié),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大概情節(jié),閱讀期待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加上現(xiàn)在的課外讀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強,情節(jié)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而語文課,要學的并不是這些內容,閱讀要有思維的參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
教學中,筆者總是先從課題入手,課題往往是一篇課文的中心或課文內容的切入點,在教學中筆者利用課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學生的潛在思維,弄清課題與內容的聯(lián)系。
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中的《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時,筆者首先讓學生讀課題,然后引導學生提問:“你想知道什么?”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紛紛舉手提出以下問題:“這是一本什么書?”“書里講了什么故事?”“為什么說是男孩子必讀的書”等等,學生想出的這些問題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課文。
再如在教學十一冊《螳螂捕蟬》一課時,筆者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跳躍式導讀,步步深入: (1)看課題-《螳螂捕蟬》,你覺得這篇課文會寫些什么?(2)那么這篇文章究竟寫了什么呢?(3)明明是寫一個歷史故事,為什么這篇文章要用《螳螂捕蟬》這個題目?(4)讀完兩則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顯然,由于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把課文歸納出四個發(fā)現(xiàn)點,善用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學生讀解,大大提高了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力度,縮短了發(fā)現(xiàn)的過程,建構了一條優(yōu)化認識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最短程”。閱讀期待下的閱讀,不是閱讀者機械地接納文本,而是閱讀者有一種積極的閱讀心理,充分依據(jù)自己獨特的理解、體驗、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想象力,對文本意義進行發(fā)掘,對文本空白進行填補,對閱讀材料的意義進行重塑和再創(chuàng)造。在閱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點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一種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用閱讀期待,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
2 選擇多種閱讀方式,有效地進行文本解讀
閱讀方式單一,勢必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愿讀下去;只有根據(jù)教學需要地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才能產(chǎn)生繼續(xù)閱讀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閱讀方式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別,如從聲音可以分為有聲和無聲,比如朗讀和默讀;從速度可以分為速讀和慢度;從精細可以分為精讀和瀏覽;從感官分為聽讀和視讀;從輔助手段可以分為配音朗讀和清讀;從個體與群體分為個讀和齊讀;從解讀文本可以分為對話閱讀、探究閱讀和體驗閱讀……閱讀方式時機的選擇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讀的具體實際而確定,要服從并服務于學生的有效閱讀,不能盲目地想當然地胡亂選擇。比如在教學十一冊《安塞腰鼓》一文時,筆者就運用了多種閱讀方式,教學效果非常好: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課文內容;接著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讀、教師范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的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閱讀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充滿朗朗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深刻、獨特,達到了有效閱讀的目的。
3 充分調動評價手段,有效地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評價首先要以鼓勵、鞭策為主,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展變化。其次,應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從教師這個角度來講,可以用熱情的語言進行贊美、激勵,也可以用眼神進行鼓勵,還可以用動作(如鼓掌)表示贊賞。除了教師的直接評價外,還應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學、學習小組間的相互評價。仍然是《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課堂上筆者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生齊讀課文片段后,筆者讓學生自己談談感覺讀得好不好,學生自我評價道:“沒讀出那份火烈。”然后讓學生體會后朗讀,再和先前的朗讀互相比較并談談自己的體會。這種自我評價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讓文本語言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實在是一舉兩得。除此,在上課時教師也注意充分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這種相互評價就是合作學習,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諸如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些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正是充分調動了各種評價手段,課堂氣氛才能活躍,學生才會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養(yǎng),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精彩,才能讓“有效閱讀”之花綻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