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在高職院校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建模活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知識性、啟發性與應用性,其可以推進高職院校數學理念、教學體制、內容、手段等方面實現創新,已成為高職院校數學教學活動改革的重要問題,備受行業關注。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數學建模活動 策略
中圖分類號:O2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73-01
一、現階段高職院校數學教育教學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數學專業課程基本上以數學理論為主,缺乏實踐應用,專業聯系不緊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不利于學生探索數學實踐應用思維的發展。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為了增加專業課課時將公共課尤其是數學課課時一味地縮減;在實際數學教學中,老師更多的是灌輸理論知識,頂多就是通過實例導入概念,在數學內容系統與完整性得到維持的基礎上增加一定數量的應用題,在課程考核中,也只是用簡單數學建模滲透,學生并沒有掌握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將建模與專業結合起來。因此,在高職院校數學教育活動中,幫助學生將數學理論應用到實踐與生活中,已成為素質教育發展必須重視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實施數學建模活動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為了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加強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應用能力,而數學建模則是有效發揮并實現應用數學的重要途徑。建模求解與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在求解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操作計算機及數學軟件,還鍛煉了思維與動手能力。數學建模問題源于生活,結合實際求解,并將結果應用與實際,學生參與建模活動可以做到理論聯系時間、豐富了知識、學以致用、增強了應用意識,同時還提升了自身實踐能力。
(二)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數學改革
隨著高職院校數學建模的逐步課程化,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逐漸被打破,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問題,培養學生能力的數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注入轉為引導,被動為主動,灌輸轉為交流互動,不斷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高職數學專業的素質教育與服務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于社會并為社會服務,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培養高數學素養能力的人才。數學建模活動必須有一定的綜合性,建模活動源于生活,因此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事物間的本質聯系,全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具有創造性思維、知識整合及計算機操作等能力。因此,學生在參與數學建模活動的同時,還提高了自身數學素養,培養了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高職院校開展數學建模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高職院校在實際數學教育活動中,通過數學建模,培養學生的建模素養;通過競賽與培訓等活動,學生應用數學建模的能力得到提升;在課外通過實踐,增強了數學學習興趣與創新實踐能力。以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通過以下途徑實現本校順利開展數學建模活動:在全校范圍內,設置與數學建模及實驗相關的選修課,普及推廣數學建模;邀請校內外專業數學建模老師舉辦知識講座,加強數學建模活動經驗交流與分享,以此提高本校數學建模隊伍老師綜合素質;規范化管理本校數學建模協會,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在每次開學之際,舉辦全校范圍內的數學建模競賽,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以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為契機,進行針對性培訓,著重提高學生動手、動腦及團結協作等綜合能力。
(二)加強模擬練習與案例分析能力
在實際建模培訓中,根據競賽標準,篩選往年具有代表性的練習題進行模擬訓練,規定學生上交論文時間。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通過論文點評與實例分析,及時發現學生數學或專業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以此提高數學建模水平。此外,幫助學生熟知整個競賽環節,加強團隊協作意識,提高處理論文細節問題的能力,針對薄弱環節加強訓練。
(三)組織專業數學建模知識講座
高職院校在開展數學建模活動時,可以通過邀請校內外數學建模專業老師組織“數學實驗與建模競賽”等為主的專業知識講座,為學生講授數學建模的作用、基本理論知識、案例分析以及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活動競賽的相關問題,介紹如何使用數學實驗及其軟件包,在學生初步了解數學建模活動的基礎上,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過程中,數學建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學與數學建模相結合,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推動力,為學生創造了能力發展的平臺。不同院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構建適應學生發展的數學教學體制,并積極探索可行性的數學建模途徑,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活動中充分發揮數學建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婷.基于數學建模活動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2):24-25.
[2]盧靜,董國玉.高職院校開展數學建模活動可持續性的探索[J].同行,2016(6):78-79.
[3]高英.高職院校開展數學建模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教學學習與研究,2014(3).
責任編輯:楊國棟
基金項目:本文系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一般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QY2016-2-2-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戈麗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公共服務學院思政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