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宏
【摘 要】新課標下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學生交互與探究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的。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師生關系;理論聯系實際
長期以來,教師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和成果;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現今的高中物理教學中灌輸式教學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隨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大面積推廣,高中物理教育教學不管是在理念上還是在操作上,都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高中物理教育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適應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教師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在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和運用上取得突破。優秀的教育教學模式體現了先進的教學思想,一般來說,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教學模式,二是教學程序。新課程放開了對教師的束縛,使得教師可以適當地選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絕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這就要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研究,建立并運用適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1.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掌握科學的方法
學生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性,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對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導入,旨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導入有的淺顯易懂、幽默風趣,引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入物理學習;有的高度概括,從科學技術的現代應用開始,啟發學生思考;有的則從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指導學生從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學的問題;有的導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學習興趣;有的則從物理學史的角度將學生引入課堂。教材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加強物理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系。這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就在身邊,物理學融進了我們的生活,物理學對社會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探究,注意從身邊現象探索物理規律,注重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興趣與能力。在引入新知識時,教師巧設懸念。在某一物理知識的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或幾個以后學習的有關懸念,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對某一知識的學習,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中學物理課程中蘊含有豐富的科學方法內容,如觀察與實驗、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模型與模擬、猜想與假說、靈感與直覺等等,它們組成一個大系統。物理學理論的建立遵循著這樣的途徑:觀察實驗一提出假設一設計實驗一驗證假設一理論總結一實踐驗證理論。如果要使學生體驗、認識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各種基礎能力,以科學的態度和時代的責任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就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學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學方法多次出現、多次運用。做到自覺地、堅持不懈地讓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學習。教學中要分析每章每節的科學方法因素,在確定知識、能力教學目標的同時確定科學方法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感受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另外應創設諸如實驗、講座、交流、作業、競賽等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認知、情感、科學方法、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2.重視原理講解
在前文我已經論述了理論與實踐聯系的重要性。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是為了幫助學生從枯燥、單一的原理中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是在幫助學生掌握課本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擴展學習,所以,其順利進行是以原理的掌握為基礎前提的。因此,物理教師在物理的教授中要加強對原理知識的講解。物理原理知識類似于中國漢字,如果學生沒能掌握基礎的漢字,那么就無法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無法閱讀和寫作,無法進行關于文字的創作,同理,學生無法理解原理知識,就無法明白電力是怎么回事,就無法開展簡單的電力工作,就無法依據物理原理進行科研小發明,所以,理論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所以,物理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必須加強對原理的講解,運用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理論化為形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可是,在實際的學習中,有些教師并未認識到原理的重要性,在課堂上只是將原理告訴學生,然后帶領學生套用原理和公式進行做題,這樣只能是舍本逐末,對學生物理成績的提高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其后果只能是增加學生日后習題練習的迷惑,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高中物理教師要在課堂上將原理講解透徹,幫助學生從根本上透徹理解公式,只有這樣,學生在公式的運用中才能信手拈來,提高做題準確率和做題速度,綜合提高解題能力。
3.努力加強師生互動,讓課堂上的師生息息相通
任何學科的教學,要想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都離不開好的課堂環境,對于內容比較抽象、枯燥的物理課來說,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尤顯重要。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師,一堂課上得好與壞,這跟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步驟、方法以及創設的課堂情境有很大的聯系。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的心情激蕩,使他們感到物理學知識神圣,有魅力和詩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圍和環境中,迸發激情,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意愿。創設教學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往往要因人而異,因課而異。
要使一堂課上得有效率,教師的態度、情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熱愛物理的情感,那么就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熱情。首先,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緒應該是快樂的。教師的情緒是極易感染學生的。當教師由于種種原因拉長著臉或煩燥不安地走進教室,打開書本進行課文教學或操作實驗時,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從而使得學生心理閉鎖,阻礙了新信息的輸入。而當教師面帶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進入課堂教學時,學生會倍感親切,快樂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師自己快樂情緒來影響和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會使學生思維活躍,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輸入。
4.學習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導致很長的時間里,物理教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沒有被充分地重視,使物理知識與生活應用脫離,對于怎樣從物理學角度來分析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涉及甚少,學生們不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的根本思想就是要教育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使物理學習與運用物理知識能有效地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學習物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實際,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習它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學習方式對學習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要使學生形成堅實的物理基礎知識。發展創新思維,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學生有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變革物理學習方式,并不斷研究物理學習方式變革的新問題、新方法。總之,我們要把握好新課改總目標和總方向,不斷變革創新并加以反思總結,我們的新課改目標就一定會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