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龍梅+孫廷菊
如果大家有機會走進泉陽小學的校園,我想吸引您最大的看點是“書香校園”這幾個大字,它佇立在校園的正東方,當然之所以能吸引您,不是因為這幾個字的巨大,也不是因為它的雄觀、美麗,而是讀書對我校師生一生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它也折射出我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及辦學特色。我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行的是三條腿走路的方針,以語文教材為主,以“語文主題叢書”為輔,以七色課外閱讀考級相協助,三者之間相輔相成,形成了一個豐富的語文資料學習鏈,使學生實現了閱讀—悅讀—越讀過程。
一、七色閱讀——讓我們與“閱讀”相識
我們采用七色閱讀考級制度激勵學生閱讀。把學生讀書分為七個級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水平,在學校統一組織的考核中申報級別,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課外閱讀檔案,記錄自己的閱讀經歷,積累自己的閱讀收獲。“七色”閱讀考級方法是:把課外閱讀分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個級別,每個等級都有相應的要求,學生達到相應的閱讀量即可參加對應的閱讀考級。考級前學生必須上交課外閱讀手冊,由班主任審核課外閱讀量、讀書筆記,達到要求的方可參加學校組織的考級活動。學生課外閱讀的書目以學校推薦的書目為主。學校每學期組織兩次課外閱讀考級,在考級現場,我們會與學生就書中的某個人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過關同學會得到相應顏色的等級證書,獲得七級證書的學生能獲得金燦燦的獎杯。
將課外閱讀納入校本課程計劃,使教師能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嚴格控制作業量,保證學生每天20分鐘晨讀和中午的自由閱讀時間。每學期開學初以年為單位,共同制訂閱讀計劃。我們通過定數目、定閱讀量來督促學生積極閱讀,學期末教導處根據教師制定的閱讀計劃進行期末驗收。
如今,開展“七色閱讀考級”活動已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個亮點。最讓我們開心的是,閱讀考級活動的不斷深入,吸引了大批的家長和我們共同輔導孩子,很多學生的家長能與孩子共同閱讀。家庭教育的成果,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語文主題學習——讓我們與“悅讀”相知
1.主題叢書進課堂,海量閱讀立宗旨
我們從語文課程的整體進行考慮,提出兩點要求,第一點要求:低年級大量識字,盡早閱讀;中年級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高年級整體推進,主題閱讀。第二要創新思路、改革課堂??茖W規劃,合理安排時間。每學完一個單元的教材,就要完成配套的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的閱讀。為了更好地將主題學習落到實處,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我們就將語文主題叢書發到教師手中,老師要將語文主題叢書的學習納入自己的教學計劃中去,學校定期舉辦語文主題學習研討課、匯報課、示范課和教學競賽課等,從而促進教師之間的競爭、合作、共享、共進。
2.思維導圖謀創新,榜樣引領促改變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但只有記憶,沒有思維的學習,只會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更沉重的負擔。因此,我們在上學期開始嘗試將思維導圖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校的很多教師都在自己的課堂中嘗試應用思維導圖輔助自己的課堂教學。五年級一班赫云老師嘗試著運用思維導圖設計自己的語文課堂,她的板書設計全部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理清寫作思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寫作方法。同時在學生的讀書摘錄上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記錄自己的閱讀收獲。
3.聽說讀寫巧結合,厚積薄發重發展
主題學習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讀中積累,讀中學寫,讀寫結合,學生語文素養逐步提高。我校的于金鑫、齊文龍、趙煜等同學在和教育家李振村、畢唐書等就課外閱讀的問題進行座談時,講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和認可。我校很多班級實行了接力日記的寫作。組內成員共用一個日記本,雖然只是換了一個日記本,就讓班級里的學困生,連字都對不了幾個的,也能認真地用筆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是多么可貴呀!而師生的點評讓接力日記錦上添花。教師的點評重在發現、肯定和欣賞,如老師用紅筆圈畫好詞好句、畫星、等級評分等方式激勵學生善于觀察,敢于下筆。
三、收獲滿枝碩果——讓我們與“越讀”相戀
我們要鼓勵學生,要走進文本,更要走出文本,要善于思考,更要注意想象。這樣,我們看一本書,所收獲的不僅是一本書中給予我們的。在七色閱讀這條路上,我們一邊做一邊思索,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把大量閱讀轉化成能力,今后我們還應該一如既往地堅持好的做法,并不斷改進。我們堅信:付出就有收獲,經歷就會成長。在近幾年的小升初考試中我校的成績均名列全縣前八名,并連續三年被評為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我校先后被評為兩課一練先進校、語文主題優秀實驗校、白山市教育教學改革工作先進集體。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我們可喜地看到,七色閱讀不僅深化了我校的課程改革,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內涵,還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把學校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參考文獻:
[1]許麗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J].學周刊,2012(4).
[2]王硯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J].學苑教育,2016(1).
編輯 張珍珍